科技人物 | 院士谈原始创新—— 实现“从0到1”需要经历三种境界

来源:江苏科技   发布时间:2021-01-18 16:28:27 

如何确定科研方向,带领更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在“从0到1”的创新道路上百折不挠地前进?又该怎样激活基础研究人才的“源头活水”?《科技周刊》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的两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首先分析了什么叫作“从0到1”的创新。他说,“从0到1”的创新,一般是指从方法论而言,由全新的概念来实现某一个既定目标,或者根据一种新原理实现既定的目标。其实,这是一种含蓄的比喻,是指一种另辟蹊径,带有别具一格的全新面貌,而不是跟在人家后面修修补补地改良。当然,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靠运气。科学有个渐进过程,绝对的0是没有的。要创新,需要在相关领域有相当多的知识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之,继承性和突破性是相互伴随的。


“所以我认为,在自然科学的规律上,其成就是重在规律的‘发现’,自然规律是无法以主观愿望来‘创新’的,‘创新’指的是而且也只能是在科技的方法论方面,在这方面完全可以有‘从0到1’的突破!”陈洪渊说。而不论是重大自然科学规律上的“发现”,或科学技术方法上的“创新”,他认为都可以用王国维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来描述:先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调研阶段;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始终不渝地艰苦努力;才能有豁然开朗猛然醒悟,从而实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升华!


基础研究要在科学上强调对客观的自然规律有所“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客观存在,而掌握这个规律为实现人类的目标,就讲究用各种各样科学技术方法来实现,所以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因此,在方法论上,就各显神通,进而层出不穷地“创新”!陈洪渊表示,同样的目标,从此地到彼地有很多走法,一定不能选择别人走过的道路,“比如飞机如何飞起来,必须遵循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和规律来实现,不能违背;至于选螺旋桨推进还是喷气发动机推进,那是方法上的问题了。”


“做科研,首先要设置一个目标。”陈洪渊院士经常告诉学生,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妥善选择这个目标,就得“穷究物性、敢为人先”,彻底把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清楚了,办法就有可能产生了,这是创新的源泉。从根本上说,这需要培养学生的眼光、胸怀和毅力,而家国情怀,为强国富民无私奉献,是创新之根本。“没有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仅关心个人利益和发展,是没有办法持续发力的,只有目光远大,胸怀开阔,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不通过基础研究把科学原理搞清楚,技术的开发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定是先有原创性的想法和科学发现,才会有技术创新,“先有科学发现,通过技术创新,最后走向实际应用。”


祝世宁认为,基础研究有两种,一种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一种是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两种基础研究都需要。“特别是在国家遇到‘卡脖子’问题,信息技术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目标牵引就很明确,尽快通过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就显得尤为迫切。”


祝世宁说,基础研究之路很长,要取得突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个团队长期不懈的积累和坚持。“从少有人了解和支持的冷门方向,坚持研究20年,我们团队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从那时候起,我们初步将材料体系建立起来。基础研究就是如此,不能今天追这个热点,明天追那个热点,而是要把原来不被关注的领域,通过自己的科学判断,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把冷门做成热门,做成国际的前沿。”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Y0KgcKFdCcMEMgY7oC48A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