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历时8年半时间的研究发现,远隔万里的南北两极相同物种数量大大多于预想。这是海洋学家得出的惊人结论。他们发现,尽管北冰洋与南大洋相隔1.1万公里,却有235个相同的物种。其中许多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是借助冰冷洋流,花费了几个世纪从一极向另一极迁徙的。
这是一个由来自多个国家、数千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用8年半的时间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这项研究将持续到2010年10月。
研究人员说,这些类似蜗牛的翼足目软体动物、蠕虫和甲壳纲动物们所走的“高速路”,是由移动极为缓慢的巨大冰冷洋流组成的,它们位于海洋底层,遍布整个地球,连接起南北两极。仅南极地区就有100万处样本采集点。发现在两极都可存活的物种使一个历史性观点复兴,早期考察者曾描绘来自两极的动物,指出它们是同一物种。但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画得是否准确。
在这项研究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能够在南北两极保持完全一致的物种只有灰鲸以及飞行速度很快的鸟类等“马拉松运动员”。真正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小型海洋蜗牛、蠕虫和类似螃蟹的生物。它们游泳速度都很慢,借助冰冷的洋流从一极向另一极迁徙,一代又一代在途中生息、死亡。研究人员认为,能够在如此偏远地方生存的动物所占比例很小。但这些为数不多的动物今后可能为科学家带来进化论的新线索。
在1.8万年~2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川期,两极生物的相互联系比现在紧密得多,因为当时大块冰原覆盖地球,连接着南北两极。这些形态类似的生物其实是不同物种,这对生态学看起来并不重要。但如果全球变暖影响两极、导致这些相似物种死亡,那其实是两种而非一种生物灭绝。南北两极的相同物种中有些其实也在其他地方生存,它们可能不仅仅在两极居住,也住在深海里。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清楚它们生活在多深的海中。
这项研究是“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内容,在过去两年中,“国际极地年”推动了一股极地热。这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从2007年开始,到今年3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