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综合科考报告成果发布

来源:长岛号   发布时间:2020-09-23 09:31:03 

由长岛综合试验区管委委托,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技术团队参与开展的长岛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历时2年多,经过专家研究和分析论证,最终形成了《长岛综合科考报告》,并在2020年9月19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上发布。综合科学考察是长岛创建国家公园的基础性工作,该成果涵盖了长岛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地质遗迹资源、景观资源、迁徙鸟类、海洋资源与环境本底以及长岛海域斑海豹和海江豚等多项内容,其中海江豚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提供。

来看一下《《长岛综合科考报告》都公布了哪些成果——


长岛综合科考报告成果

长岛位于胶东、辽东半岛之间海域,占据渤海海峡三分之二的区域,处在我国渤黄海温带海洋生态地理区,是渤海生态系统和黄海生态系统的交汇区,具有包括海域—潮间带—岛陆的完整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典型、最具国家代表性的温带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类型。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442

长岛在中国植物区系中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亚植物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位于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与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地带之间;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山东半岛省与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辽东半岛省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长岛具有中国黄渤海交错地带海岛主体生态系统类型,支撑了中国黄渤海交错地带海岛生物区系,在中国北方海域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特征。

长岛海域分布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东亚江豚等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连接斑海豹在辽东湾繁殖区和黄海栖息地之间的关键洄游通道和摄食生境,也是东亚江豚和蓝点马鲛、小黄鱼、银鲳、带鱼、中国对虾、鳀等海洋经济动物的关键洄游通道和摄食生境,是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海珍品和许氏平鲉、栉孔扇贝、魁蚶及海带以及其它大型海藻等经济生物的原种产地和重要分布区。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454

长岛分布有罕见的黄渤海分界砂洲,独特的黄土地层、奇异优美的海蚀地质地貌景观等多样的海洋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海蚀地质地貌景观遗迹类型多样,在长岛各岛屿均有分布,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石礁等。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长岛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多且分布有典型的野生动物种群,保护价值在全国或全球具有典型意义。

长岛分布有维管植物123科484属1013种(包含种下等级),脊椎动物366种,隶属于29目83科193属,其中鸟纲21目70科175属346种。海洋动物在中国海洋地理区划上属黄渤海动物区系,以冷温性和温水性种类占优势,部分冷水性种类向内湾渗透,暖水性种类向北洄游至本区,是冷暖性水生物交汇地带。共记录282科650种,其中软体动物61科138种,节肢动物53科162种,脊索动物77科146种。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446

长岛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即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大鸨(Otis tarda)、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短尾信天翁(Phoebastria albatrus)、黑鹳(Ciconia 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0种,包括鹰科、鸮科、隼科等猛禽中的一些物种及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疣鼻天鹅(Cygnus olor)等。此外,长岛还分布有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47种、IUCN(世界自然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4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物种159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物种4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种,即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和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459

长岛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黄渤海上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候鸟跨渤海湾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主要停歇地,特别是迁徙猛禽种类多、数量大,猛禽数量达到所在生态地理区猛禽物种总数量的50%以上,成为我国候鸟迁徙和保护的关键地区。

此外,长岛是爬行纲动物庙岛蝮(Gloydius lijianlii)的模式标本产地和分布区,庙岛蝮是长岛脱离大陆后在岛上特化出来的一个新物种,是中国特有动物,长岛保存了庙岛蝮良好的栖息环境,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450

西太平洋斑海豹(Phica largha pallas)是已知鳍足类动物中唯一能在中国海域进行繁殖的物种,是渤海和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世界范围内西太平洋斑海豹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有独特的遗传基因,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长岛海域是斑海豹在辽东湾繁殖区和黄海栖息地之间的关键洄游通道和重要索饵场。海域内分布的大量低矮礁石,每年3-5月成为西太平洋斑海豹集中集聚区,密集分布区包括马枪石岛、挡浪岛和螳螂岛等海域。据专家估算,每年洄游经过渤海海峡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约2000头,每年经过长岛海豹礁附近约400头,常年留守在海豹礁附近的约3-4头。

长岛海域也是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的关键洄游通道,每年超过2000头东亚江豚追逐洄游鱼群穿越长岛海域开展摄食洄游,集中出现在大钦岛以北海域及砣矶岛东部海域。出现高峰时段为每年的5-6月。

长岛海域盛产贝藻鱼类200余种,为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海珍品原生种群和许氏平鲉、栉孔扇贝等经济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是多种重要经济鱼类进行产卵洄游(春季)和越冬洄游(秋季)的关键通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2020年9月19日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app.iqilu.com/share/YS0xNzUtMjk5ODMzOQ.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