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一周年|烟台片区:“大海工+现代渔服”新模式开辟“深远海疆”

来源:闪电新闻 智汇海洋   发布时间:2020-08-24 13:23:07 

微信图片_20200824132232.jpg

       8月21日,“创新自贸,引领山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以下简称“烟台片区”)所在的烟台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装备制造之城、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围绕破解上述瓶颈制约,充分发挥海工装备企业优势,通过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装备,融入“现代渔服”理念,成功拓展养殖疆域,解决“谁来耕海”问题,带动传统渔业走向深远海建设“深蓝粮仓”。

  引导海工企业“油”转“渔”,开辟海水养殖新疆域

  引导中集来福士等以服务油气为主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将其积累的技术优势,转换用于海洋牧场建设,选择30米至50米水深、普通渔民以往无法从事养殖、传统海洋牧场技术无法覆盖、兼顾经济效益的海域进行装备研发。设计建造投放了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试验网箱,长宽各66米,最大作业吃水30.5米,最高45米,养殖体积6.4万立方米,抗风等级13级,于2019年安置在长岛外海域进行试养。网箱集成大力高新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正常情况下只需要4个人管理。兼具海洋观测、预警、科研、海上观光、休闲垂钓、餐饮住宿等功能。

  微信图片_20200824132234.jpg

  推进传统养殖“民”变“企”,催生现代海洋新职业

  网箱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很高,传统渔民年龄普遍较大,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难以适应新装备操作要求,而新型渔民人力资源匮乏。围绕解决这一瓶颈制约,受国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启发,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设专业课程,定向培养网箱弱电操作、机械维修、渔业技术人员等;与长岛渔业合作社联合设立“现代渔服”公司,招聘传统渔民和定向培养学生就业,成为职业渔民。渔服公司与网箱装备持有公司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按照有经验传统渔民与技术人员组合模式,服务网箱日常养殖生产,每个网箱年产花鲈鱼、黑鮶等本土高价值鱼类超过1000吨,是传统100个小网箱的养殖量。

     整合产业体系“点”成“链”,孵化海洋牧场新模式

  为牢牢把住核心技术,在成立项目主体公司基础上,项目方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研发资源,与中国海洋大学渔业水产苗种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收购上游传感器研发企业股权,自建“九仙云”大数据平台,依托烟台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建立渔业苗种“育繁推一体化”园区,下步还将集聚渔业疫苗、饲料、生物医药、冷链物流、深加工等项目在周边配套,通过“陆海接力”“科企联动”,形成“从一粒鱼卵、一套装备到一条完整产业链”的产业体系。  

微信图片_20200824132235.jpg

  试验网箱首批成品鱼即将养成

  目前,试验网箱首批成品鱼即将养成。因为是在深远海洁净海况、大流速洋流、天然饵料、自然条件下成长,成鱼品相基本与野生鱼没有差别,食品安全充分保证。4名网箱管理人员配合运行顺畅,网箱经过两次台风、最大11级风海况考验,各项仪器设备和养殖生产正常。

  基于模式试验的成功,500强企业中集集团会同烟台市政府、烟台片区管委合资启动了总投资100亿元“百箱计划”项目,在长岛确权15万亩海域,投放100个试验网箱的改进型网箱,打造“亚洲单体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其中2020年计划开工10箱。2025年全部达产后年产鱼类10万吨,产值6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深蓝粮仓”。近期,海南也在跟进探讨复制该模式。

  开辟“海上粮仓”建设新疆域

  打破了传统养殖只能在近海开展的限制,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开辟了“海上粮仓”建设新疆域。据测算,全国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有约60万平方公里在30米至50米水深,相当于4个山东省陆地面积的大小,发展空间巨大。破解了“谁来耕海”的难题,通过“现代渔服”企业,催生了新型职业渔民,促进传统渔民经验、技术人员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实现了几代人深耕蓝海的梦想,做大做强本土鱼类,符合国家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方向;通过龙头项目,引领全产业链发展,彰显了烟台经略海洋的使命担当。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QpfFu8LHyxcnZaByPTwxQ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