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北移” 还能有多北?

来源:海洋频道   发布时间:2020-06-15 15:34:05 


在威海南海新区昌阳河北岸有一片滩涂潮间带,这里是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播撒希望的地方,他们正小心翼翼的把一颗红树植物移栽到这里。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0.jpg

2019年4月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参考“南茶北引”和红树林北移经验,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引种200余株秋茄、木榄等红树植物胚轴,种植在威海南海新区滩涂湿地;2019年8月,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研究人员驱车2000多公里到达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实地考察红树生长环境,就“南红北移”项目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赠予蓝院20株3年生红树林植物,2019年8月6日,14株秋茄和6株红海榄跨越2000多公里,从广西“迁家”至南海新区落户,然而这200多棵远道而来的红树植物并没有顺利在威海安家。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3.jpg

存活的一颗红树植物木榄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4.jpg

蓝院的科研人员对待这些南方植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陪伴成长,在工作人员一年的细心培育和观察下,存活下来的一颗木榄可以说为蓝院科研人员种下了“南红北移”希望的种子。红树林的北移之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了近60的研究实验物种改良,已经在浙江沿海扎根生长,这个漫长的科研过程赵明波要继续探索,他致力于将红树林的生长线再向北推10个纬度,让它们在南海新区成为生态保护的“海岸卫士”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5.jpg

红树林作为三个典型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有着极高生态价值,同时科研人员也在努力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蓝碳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蓝色碳汇最终可以转化为国际碳交易,以赵明波为首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从基础科研,用自己的实践探索理论,用失败积累经验,红树林的北移只是一个开始,海洋生态的保护与利用任重道远。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6.jpg

秋茄即秋茄树,是红树科秋茄树属植物,红树林的常见品种,也是最能够耐寒的种类果实形状似笔,成熟后跟茄子非常相似。工作人员在昌阳河北岸的威海盐生植物基地,把200多棵秋茄胚轴小心移植到这片浅海潮间带。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7.jpg

从借鉴“南茶北引”的思路启发,把红树林从广西引种到威海,跨越两千公里,温度的差异,原生植物的基因制约着红树植物在威海的存活率,今年赵明波团队意识到,从移植成功的温州引进苗种会有增加成活率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00615153128.jpg

今年南红北移威海实践的第二年,赵明波已经做好准备,丰富监测设备,加强监测管理,用成功的结果倒推科学理论的支撑。

对于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红树林遍布浙江沿海,“南红北移”已经是一个成功的概念,但北移到底能北到哪里,赵明波一直在探索,这唯一的一颗红树植物木榄不仅是所有蓝院人的心血,更是赵明波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的希望,赵明波说让红树林跨越长江,他并不想做世界第一人,只想脚踏实地搞科研,保护南海的海岸生态环境,丰富北方蓝碳物种,让蓝碳铺满南海的海岸线,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才刚刚开始。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WUk5qjKhEmItpVLDzo6T_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