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高新智造“海洋全生态链模式”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20-06-05 16:26:41 

  当前,为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业态、新技术无疑瞄准了赋能经济的靶心。其中,增加海洋经济对抗冲击性的“高新智造”传递了一组破“疫”密码。

  海洋遥感卫星、海上无人机、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13.290, 0.00, 0.00%)、海底接驳盒、载人潜水器、极地深远海渔业……从前端资源对接、资本运作,到中端的海洋智能装备的研发、制造,再到后端的基于海洋大数据应用的运维服务,上海临港蓝色经济运用“海洋全生态链”模式,驶出一条“天、海、深渊、极地”的全空间、智慧化航程。

  “靶向”施策助力创新创业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普惠政策,为科创企业带来的激励具有靶向性。政策工具对于企业的‘止痛’效果明显,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造血’循环机能。”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认为。

  2月7日,《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从加大对防疫重点企业财税支持力度、减免企业房屋租金、延期申报纳税、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加强法律服务保障等方面,上海共出台28条政策措施。

  2月1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通知》,提出调整创新创业载体考评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等16条措施,支持上海市科技企业渡难关、稳发展,促转型。

  随后,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16条政策,从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减免研发制造类企业物业租金、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加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力度、搭建企业线上招聘平台等方面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兑现。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提前兑现企业应享受的产业扶持政策,缓解企业疫情期间资金流的压力。

  在助小扶微纾困方面,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港城·海立方科技园,设有小微企业孵化器——海客空间。1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规划成4人、6人、8人间和共享工位。

  “目前,海客空间租金全免,水电网全包,每个工位每月只收取159元管理费”。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服务部顾雯雯告诉记者,为满足小微企业诉求,园区正在规划海客空间二期工程。

  上海市各地、各部门的政策联动以及片区的精准施策,无疑为临港海洋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助推企业迅速恢复供产运销的流动性。

  一组数据彰显了政策红利:截至5月5日,园区通过审批并实际复产的涉海企业86家,占比80%以上;园区申报临港新片区防控疫情补贴的企业达53家,申报金额451万元,已拨付115万元;为企业减免两个月租金共计660万元,给企业对接贷款完成1350万元。

  “智能﹢”模式赋能园区服务

  “疫情之下,‘智能﹢’技术群在园区运营、远程协同、线上论坛等领域加速铺开。”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垚垚介绍。

  往年,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每年要为园区企业开展四五十场线下产业沙龙、资本对接等服务活动。因疫情原因,园区推出“海客直播间”,为临港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线上活动、内容营销解决方案。

  3月以来,15场“海客直播间”陆续播出,内容涉及“深海技术装备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海洋高端装备自主化趋势探讨高峰对话”等6场产业沙龙活动、“金融助力、科技赋能——新片区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等4场经济论坛、“2020年专利工作试点和示范单位申报辅导”等科技服务、“和谐劳动关系管理”等人才服务,此外还有心理辅导与健康讲座、创业互动培训等。

  “海客直播间”促成了一批园区企业的订单合作意向。“线上化后,感觉效果比线下好。”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海洋产业部朱茹瑶分析,“线上传播范围广,一键切换场景,直播有回放功能适合分享,能够把园区对企业的服务价值最大化。”

  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牵头联合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上海海洋工程创新联盟”,搭建“上海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功能型平台”,从研发、测试到技术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期,园区与上海海事大学合作筹备的“滴水湖无人船试验场”,正在进行通航安全评估,计划2020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供园区企业开展科研试验。

  “智能﹢”模式还被园区用于企业档案数据库管理体系中。通过“数据﹢算法”的信息技术,以“海立方科技园”APP等载体,建立企业的规模、知识产权、人才结构、经营情况等数据库,运行“诊断—评级—预测—扶持”的智能管理机能,在产业招商、金融投资等方面给予资源的精准匹配与对接。

  “新风口”开拓蓝色经济版图

  如何提升上海科创策源能力,是推动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命题,同时也考量临港蓝色经济能否把握这波疫情冲击下的机遇和挑战。

  “疫情确实催生了海洋经济的新风口。”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张效莉分析,“比如,基于大数据技术和5G应用探索,应用于海洋经济动态监管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海洋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数据获取、传输、加工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来支撑。”

  作为全球信息与能源网络服务商,亨通电力产业集团一直专注于海洋电力及通信传输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集团所属的亨通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入驻港城·海立方科技园之后,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海底接驳盒”,能够搭载各种传感器,通过监测因子感知水体环境的变化,助力海洋牧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前,亨通海洋装备正运用海底接驳盒技术,助推苏州某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该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温颖辉解释:“通过对苏州湖泊水体因子的感知,运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应用,进行水体环境的预警预判,以及水体污染的溯源、追责。”

  崇和实业集团近年来以高新技术船舶为核心竞争力占据海洋矿业、远洋渔业、深远海渔业养殖等海洋新兴产业高地。“深蓝”号是该集团旗下拥有的国内自主建造的先进的远洋渔业捕捞加工船。该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万勇介绍,近日,该船正驶离上海港,赴南大洋进行渔业捕捞。预计将每年新增捕捞渔获物数万吨,经过精深加工后,产品附加值会更高。

  此次疫情为上海六梓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该公司原本从事工业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盒子、园区无人驾驶接驳车的研发。疫情期间研制出支持扫码注册、人脸识别、测温预警、数据可视化的测温门,以及便携式测温仪,为特斯拉超级工厂、港城大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等重要场所提供服务。近期研发的血压血氧监测仪,成为中建八局工人健康管理的标配,为临港海洋基建的大数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六梓科技研制的能够同时控制60余个摄像头的边缘盒子,即将助力临港“智慧社区”建设。

  六梓科技总经理柯知超告诉记者,公司仅有18员技术研发和市场营运员工。目前已完成了400多万元的销售额,和2019年全年的收益持平,今年全年预计收益为1500万元。

  面向未来,谈及疫情之下海洋产业的宏观走势,张效莉认为,要把握“危”和“机”的辩证关系。目前以新能源、海水利用为依托的海工装备,以海洋牧场为模式创新的海洋渔业,还有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化、海水淡化及相关消费市场培育、海洋信息技术新范式等,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聚焦度、贡献度都在提升。此外,海洋强国战略催生对海洋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必将触发海洋与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的复合型、技能型特色教育培训行业的增长潜力,这些领域都将是支撑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的动能。

  “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的根基,是顶尖创新人才的集聚与培育,既要筑巢引凤,也要百年树人。”王剑满怀信心,“真正的蓝色硅谷一定是顶尖科创人才的沃土。”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Economics/1/76018.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