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海堤”防灾减灾,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20-05-12 14:56:22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严重威胁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沿海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到海岸防护工程,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被誉为“现代海上长城”的人工海堤。殊不知,海边常见的红树林、砂质海岸、盐沼湿地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也具有显着的抵御海洋灾害效果。

  经研究发现,红树林、盐沼湿地及砂质海岸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可有效阻滞水流,通过对风、海浪、水流等的扰动而消耗能量,提供潜在的缓冲区,并降低水体挟沙力,稳固岸线结构,提高抗冲刷能力,是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免遭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造成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多国20多万人死亡。泰国拉廊红树林保护区在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但是相距仅70公里的无红树林保护地区,村庄民宅受损严重。同样,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的红树林都曾有过减轻海堤、建筑物、农作物和其他植被遭受强台风破坏程度的历史经验。2003年7月24日,台风“伊布都”横扫广东省台山市,有红树林保护的近5000米长的岸线堤坝安然无恙,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堤坝大部分被冲毁,海水倒灌村庄,导致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近年来,国内外在海岸防护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即基于生态理念使用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防护措施替代或改造传统的海岸“硬性”防护,与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生态海堤既包括生态化的人工防护工程,又包括具备减灾能力的自然海岸。不同海岸类型的生态海堤组成不尽相同,其基本组成包括滨海湿地带、海堤结构带、陆域缓冲带三部分。生态海堤是在优先考虑防灾安全的基础上,通过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修复的措施,保护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发挥防灾减灾服务功能,形成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岸带综合防护体系。

  我国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防护方式以人工海堤居多,现有海岸防护工程的生态功能尚未充分体现。一方面,人工海堤建设仍存在工程体系不完善、建设标准较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受认识所限,人工海堤往往注重工程安全,对周边环境协调性、生态友好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足,尤其是在红树林、砂质海岸、盐沼湿地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建设的人工海堤,阻断了海岸带能量输送和物质交换,割裂了海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红树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抵御海洋灾害的天然屏障作用。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组织实施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积极开展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砂质海岸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组织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包括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修复、海堤生态化建设、连岛海堤和沿岸建设工程整治改造等。

  目前,减灾中心联合相关技术单位和科研院所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观测与调查、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定量评估了红树林、盐沼植被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海洋卫士”减灾功能,研究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技术方法并加以实践。特别是在台风风暴潮灾害期间,通过前期现场调查,合理布放观测仪器,获得了红树林和盐沼植被消浪减灾现场观测数据,为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海洋卫士”减灾功能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第一手的减灾观测数据,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海洋减灾中心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措施,全面构建从海向陆涵盖滨海湿地带、海堤结构带和陆域缓冲带的综合海岸带生态减灾体系。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结构稳定性和防灾减灾服务功能,促进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改变以往沿岸建设工程对生态功能考虑不足的情况,实现沿海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的全面加强、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20-05-12/75513.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