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该如何“补课”?
作为深圳旅游地标之一,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报告因涉嫌抄袭造假引发全网吐槽。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
“造假门”不仅引来人民日报、央视关注,4月15日,生态环境部也明确表示,这一事件“性质十分恶劣”,已责成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值得注意的是,除抄袭造假外,这一项目所涉及的深圳海洋旅游“旗舰”项目——海上看深圳,还因规划“游轮开入红树林”,引发广泛争议。
而此前,这个特色航道项目被称为对“发展深圳旅游新名片”“塑造深圳海洋文化品牌”“提升深圳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形象”等均有重大意义。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环评报告书
是的,深圳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一个特质,就是它是一座海滨城市——尽管这座城市拥有260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达1145平方公里,从西边的珠江口延伸到东边的大亚湾,蜿蜒的海岸线包裹着大半个城市。
图片来源:《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
而如今,站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门槛,深圳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唤醒它珍贵的海洋资源,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实际上,从2017年6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到半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写入“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两年3次点名,从推进、支持到加快,深圳的定位日益清晰。
那么,深圳准备好了吗?
非典型海滨城市
“深圳人对大海充满渴望,就算堵车5个小时也要到大梅沙去看一眼那蔚蓝色的大海。靠海却难亲近海,这是深圳人的困惑。”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的话,可能说出了许多深圳人的心声。
1983年,曾多次活跃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明华轮”退役,来到刚开始建设的深圳蛇口。
是年年底,这艘最初从法国人手中购入的豪华邮轮,被改造成集酒店、娱乐于一身的商业旅游综合体“海上世界”,坐滩深圳湾内蛇口海岸六湾,翻开国内海上游乐中心第一页。
图片来源:招商蛇口
开业初期,尝鲜的人群不断涌入,创造了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9000人次的旅游热潮。
但好景没能持续多久。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发展需要,深圳开启一波填海造陆高峰。“海上世界”周遭的海洋不断被陆地取代,“明华轮”由此变成一艘不折不扣的“陆上之舟”。
新游乐场所的建设,也分散了大众的旅游热情。到上世纪90年代,“海上世界”游客锐减,经营困难,于1998年12月正式关门停业。
填海造陆带走的不仅是“海上世界”的流量。让深圳当地人感受颇深的是,当年分布在蛇口的海滨浴场次第关闭、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工厂与大型建筑。也是从那时起,深圳湾的污染开始变得严重。
2003年,深圳提出建设“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同年,改造后的“海上世界”重新开业。
两年后,《深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通过专家评审。这一规划提出的远期任务是,到2020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一流国际知名海滨旅游城市”。转眼间,2020年已经来到眼前。
在随后发布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建设意见中,深圳提出推进西部深圳湾15公里滨海岸线与东部滨海栈道建设,特别将位于东部的大鹏半岛定位为“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不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此前撰文指出,总体上说,深圳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率很低,海洋旅游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不要说与那些国外著名的海洋旅游城市比,就是与大连、青岛、厦门等国内滨海城市的海洋旅游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
以2017年9月投入运营的“海上看深圳”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近两年时间内,该游览线路总客流量仅逾4万人次,影响“微乎其微”。而“大鹏半岛的海洋旅游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缺乏亮点的初级状态”。
由于深圳东岸分布着大量红树林保护区,多年来,当地的基本政策是保护为主。在宋丁看来,强调保护当然是对的,但“以保护为名遏制正常发展并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原则”。
图片来源:《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
陆与海的博弈
浙江海洋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和政治学教授黄建钢曾向城叔指出,深圳对“海洋意识”的缺乏,限制了其海洋经济发展。
而深圳发展的另一面是,建市之初,“发展工业向海洋要地”的思想非常突出。
以深圳湾为例,常年关注深圳红树林的生物学研究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勇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深圳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填海:
一次是保税区填海,接近2平方公里,不少都是红线保护范围内的海域;
第二次是科技园包括滨海大道填海,大约10平方公里;
第三次是西部通道填海,填了约5平方公里,这还是经过了专家论证,最终采取了最小面积的填海方案。至此,深圳湾四分之一的海洋变成了陆地。
数据显示,到2013年,深圳填海造陆面积至少为69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6.5%。这些新土地上相继“长出”前海、蛇口、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宝安中心区等深圳主要经济载体。而根据《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深圳5年间还将填海50平方公里。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图片来源:深圳机场集团官网
也就是说,到2020年,深圳将向海要地近120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6%。
但填海造陆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王勇军指出,红树林保护区消失了一半,深圳湾陆地化非常严重。通过补种红树林等手段,近几年深圳湾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图片来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不仅如此,生态环境部去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国61个沿海城市中,有8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为极差,深圳即为其中之一。
即便如此,填海造陆并没能得到有效利用。
2018年,国家海洋督察组反馈广东督查情况,广州、深圳等市填海成陆后空置严重。其中,“深圳大铲湾港区项目2007年完成填海,436.14公顷陆域长达10年没有项目落地,长期闲置”。
事实上,2012年出台的《深圳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中就曾坦承:
深圳市海洋意识缺位,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当期经济价值,海洋开发利用密度过大,护海意识相对淡薄。职能部门及企业“重使用、轻规制”、“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倾向严重。
去年,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国范围内围填海被全面禁止。即将于今年5月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同时规定,未经批准或骗取批准进行围填海的,比照合法占用海域应当缴纳的海域使用金处20倍罚款。
唤醒“海洋意识”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当前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担负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任的深圳,如何唤醒缺失的“海洋意识”?
深圳湾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告诉城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意味着深圳将是“未来世界陆海开放型经济体”,这将打破过去陆海之间的屏蔽,将陆海作为共同的空间。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圳需要对自身发展格局进行再定位。
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土地等资源受限愈加明显的深圳,海洋资源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军民看来,纽约、伦敦、旧金山、悉尼等国际大都市都有大江大海与之匹配,深圳作为以技术创新立足的国际化城市,更“需要有海洋的配套和支撑来强健自己的肌体”,建设与世界一流城市媲美的发展和生活平台,规避资源短板。
而先行示范区的政策利好,为深圳带来了与其他海洋城市同场“竞速”的可能。
深圳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廖明中等人提出,在海洋智库和涉海人才体系建设上,深圳可以“代表中国构建海洋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深圳已有一些动作。在去年底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签约后,深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将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其中,海洋大学被认为能够与去年新成立的“海洋新城”产生融合、叠加效应。
图片来源: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但同样需要正视的是,深圳海洋产业优势尚不明显。
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达232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6%。相比之下,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已达918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28.1%。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开启的深圳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最大特点就是“海陆统筹”。根据当地媒体的说法,“这样的定位前所未有,海洋在深圳未来发展中的权重可见一斑”。
不过,由于参与部门过多,有关海洋的规划往往十分庞杂。去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高级工程师李孝娟等人研究深圳海岸带规划时发现,国内对海岸带规划时,海洋类专家与城市规划类专家主导的规划侧重点不一,一方以海洋保护为主,一方则仅将海洋作为景观资源及城市边界进行考虑。
目前,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报告抄袭造假事件已进入立案处罚阶段,涉事项目建设也被终止。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但其背后,关于海洋城市开发与保护的辩论远未结束。对深圳来说,如何面对海洋这个课题,一切才刚刚开始。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qzJQLdp7VYtIOzyhH65Gcw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