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海神妈祖,无有撼动其在中国海洋文化中标志性的符号地位。
庙岛,长山列岛32个海岛中之一,面积仅为1.4平方千米。如此弹丸之岛,却是最早建立我国北方沿海妈祖庙的地方,为何?
扼海峡,兵家如扼咽喉御敌;守疆域,庶民祈祷国泰民安。这也许就是庙岛存在的价值与显应宫供奉妈祖的意义吧!
妈祖,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岛。
山东长山列岛有一庙岛,岛上有一娘娘庙,名显应宫,亦称天后宫。
据《庙志》记载:"蓬莱北环有数岛,其最著者北凤山也。山之麓,有多刹,其最灵者天后宫也"。又载:"岛因地势便可藏舟,故立庙。其地而岛因以名焉"。
庙岛古称沙门岛,岛上有显应宫,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圣母神威远,九州万古春。灵威昭日月,震旦护乾坤。显应宫设有航海博物馆,藏有关于中国造船史、海运史、航海技术史、海上兵事史等文物,其中的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渤海海峡的急流中彰显出了特殊的海洋文化意义。
碇,在汉字里把"石"和"定"结合起来,表示停船时沉入水底的用以稳定船身不随波逐流的石块,或系船的石墎。本义苏轼《东坡志林》言:"碇宿大海中",是锚形成的前身,后人也俗称"石锚",承载了舟船航海演进历史的价值与文化。
显应宫山门讓嵌一副石刻楹联,上联:海上息鲸波从此风调雨顺;下联:山中贝阙应知物阜民康。其实神话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像力所产生的。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它表现的是对超自然的崇拜,祈盼、斗争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文化现像的理解和想像的故事。
殊不知,早于显应宫一百多年前,始于宋初沙门岛已源流八仙过海之传说,故被称之"八仙故乡"。
去年六月,时隔30多年后笔者再次登庙岛,老友长岛显应宫管委会主任赵乐通伴同拜竭显应宫。

宋代之初,沙门岛是朝廷流放囚犯之地,《登州府志》载:"宋太宗本纪建隆三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此后演绎出了一个悲壮与抗争的"八仙过海"成仙的故事。
传说从宋建隆三年开始,宋军驻守内地和边关的军士犯了法,都要被发配到沙门岛流放。
说是从宋朝本纪建隆三年开始,军中犯法者都要发配沙门岛。为此岛上囚犯越来越多,而朝廷一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沙门岛看守头目难以为计于是想出狠毒办法,当岛上犯人超过三千,便把老弱病残者捆绑扔进海里毙命,使犯人数始终保持三千以内。如此残杀为活命,时常有人渡海逃跑均不果。终有一夜月黑风高,早有十几个串联好的囚犯避开看守,各自以葫芦、木板、竹竿、驴皮、木盆之类可用之物跳入大海,奋力向对岸的蓬莱丹崖山方向游去。
沙门岛到蓬莱相距30里之遥,水道浪大流急俺没了弱者,剩余八人幸运游抵丹崖山下得以生还。次日,当生存者八人被渔民发现知是从沙门岛抗争强暴以死相搏逃离沙门岛,令人不胜惊叹,而其追求自由之举感动了上苍。此后,八位生者被与道教的八位仙人附会而演变成了"八仙过海“的故事传世,沙门岛因而也历史的成为八仙的故乡。
"军犯"抗强暴残杀,各显其能的抗争精神被后世传扬。显应宫西侧廊房里"八仙过海"彩塑,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一个具有顽强抗争精神的神话故事,同时内涵了航海起源的契机,揭示了人类早期航海活动的有益尝试。
纵观中国海洋神话,不难看出这些神話故事的文化內核充分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特征:抗争精神。
作者简介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国土资源作协会员。 1968年入伍北海舰队,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华师大结业。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出版《海权论衡》《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专著,传记《一代宗师——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9-9flNbRPLdP3r9JQgnpQ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