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

来源:中国海洋   发布时间:2020-03-06 11:41:53 

“科学”号完成西太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

2020年1月5日,“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胡敦欣院士、王辉书记以及科考船运管中心负责人、相关部门同事到码头迎接。

胡敦欣院士到码头接船


王辉书记欢迎科考队员凯旋归来

本航次2019年10月3号从青岛起航,历时95天,航程14000余海里,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久的一个航次,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声学所、南海所、深海所、广州地化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队员、44位科学家参加科学考察,搭载的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涵盖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领域。航次分为两个航段,中间靠泊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港补给,张林林研究员和胡石建研究员分别担任第一、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贾凡副研究员和王富军副研究员担任队长,孙其军担任船长。 

胡石建研究员介绍,本航次总计完成了121个站位和218站次的CTD大面站综合观测,腐蚀设备取样26站,完成垂直拖网48站,深海多联网14站,微塑料拖网42站,深海箱式采泥11站,垂直微结构剖面仪VMP观测69站,微结构剖面仪MSS观测19站,生物泵10次,收放潜浮标49套次,并开展了大量其他各类型采样作业,超额完成了计划内作业内容。 


深海采泥作业 


垂直拖网(左)和生物泵拖网(右)作业 


CTD作业采样 


五项营养盐采样测试 

航次搭载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海洋所孙虎元研究员首次进行了3000米以深分层海水腐蚀性试验,获得西太平洋5000米深度国产X80钢腐蚀速率的连续观测数据。

厦门大学黄邦钦课题组首次在西太平洋沿赤道断面获得了大空间尺度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浮游生物呼吸数据。

中科院海洋所郭术津博士首次调查了马里亚纳海沟邻近海域固氮蓝藻的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

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课题组首次对西太平洋海域生源硫化物实现空间大尺度观测。

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课题组针对西太海域深层水中微塑料赋存特征使用了大体积(8吨)原位过滤方法,解决了深海采样体积不足等问题。

此外,航次还获取了海洋上1500米层高空间分辨率湍流结构剖面数据,为低纬度西太平洋湍流混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观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在西太平洋海洋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取得持续突破。 


潜标布放作业 


深海大浮标布放作业

物理海洋学资深专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研究员表示,西太平洋毗邻我国,是我国从近海挺进大洋的必经之路。西太平洋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体-西太平洋暖池和强劲的热带对流和海汽相互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西太平洋还具有非常丰富的陆缘物质输入、极高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板块俯冲、全球最深的海沟和完整的沟-弧-盆火山体系,以及异常活跃的海底热液和冷泉活动等。因此,西太平洋不仅对我国经济生产生活和国家安全保障至关重要,也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和相关资源环境研究的理想选区。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设立西太平洋共享航次,为我国涉西太平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群提供了船时和数据共享平台,极大推进了我国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西太平洋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ocean.china.com.cn/2020-01/06/content_75581771.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