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域富营养化和营养盐污染研究获重要进展

来源:海洋网   发布时间:2020-02-26 18:26:38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科研团队在“湿地水域富营养化和营养盐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科研团队在湿地水域富营养化和营养盐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以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江苏盐城等近岸水域为案例,对营养盐污染来源、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对近海赤潮灾害爆发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生态学报》和《中国环境科学》等科技期刊。

  据项目组成员裴绍峰博士介绍,由于氮肥过量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排放、滨海湿地净化服务功能的退化,渤海近岸海水溶解无机氮含量相比80年代初增加了6~8倍,而磷酸盐和硅酸盐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最终导致目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分析表明,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生长和光合固碳能力已不再受限于磷或氮等营养盐成分,而是受控于光照和温度。尤其在河口区,较高的泥沙和悬浮体含量、咸淡水混合过程、海流和潮汐等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固碳能力产生较为复杂的耦合关系。此外,还对营养盐在河口和近岸海水混合过程的保守性、空间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对夏季和秋季初级生产力和光合固碳差异性和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

  据悉,赤潮也被称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暴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生态灾害现象,是海洋污染的信号,可导致鱼、虾、蟹、贝类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海港建设、底栖生物群落乃至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破坏。而近海富营养化是导致赤潮频发和浒苔爆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和系统调查有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蓝色海湾综合治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Tech/5/73549.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