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的初步思考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20-01-14 17:32:32 


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的初步思考

本文来源王诗成专著《经略蔚蓝》"蓝色梦想"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共识。也正是由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加紧制订海洋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强化海军建设和海洋管理,争夺海域,扩大海疆,不断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步伐,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21世纪人类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海洋,海洋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海洋思想贯穿于中国的历史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岛屿岸线长14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公约》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并具有分享公海、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权利。中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问。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向海洋挺进始于南宋时期,当时的船队控制了中国海东部;元朝时期,进而取得在南中国海的优势;明初,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战船进入并巡航于印度洋,以显示其海上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海洋选择了郑和,郑和创造了航海奇迹。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的海洋战略思想家。把郑和的航海活动和航海思想上升到海洋战略思想的高度来定位,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1、郑和海权思想

几十年的航海实践和伴随其间的对异域的斗争使郑和对海洋的特殊地位有一种超出常人的理解,他既看到海洋在经商、扩大外交方面的作用,更看到海洋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潜在威胁。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话语虽不多,但字字千钧,句句精辟。郑和把海洋与国家的富强、海洋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鲜明地揭示了海洋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发展海军船队、控制海洋对国家安全和贸易的极端重要性。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进一步印证了郑和的“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的伟大预言。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辉煌时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时代,而落后屈辱的时代则与丧失海权密切相关。旧中国屡屡战败,都是失之海权、败之海权。历史用铁的事实一再告诉国人,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家富强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海洋者,安天下,得富强。(王诗成专著《海洋强国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郑和海洋战略思想研究”)

2、孙中山海洋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海洋思想家,是中国近代海权运动的先驱。孙中山认为“国家之生存要素,为人民、土地、主权”。其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掌握了海权的国家才可能强盛,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孙中山的海洋思想是以海兴国、以海强国为目的,可以说他是把海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孙中山把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国家政治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指出“国家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从而把以海兴国的思想突出出来,把发展海洋权与制海权、发展海军与发展海洋实业同国家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在充分肯定孙中山海洋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孙中山海洋思想的局限性。由于时代或个人认识上的限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仍属于海洋农业文明的范畴,或者说是不成熟的海洋商业文明思想。(王诗成专著《海洋强国论》“国家之盛衰强弱常在海不在陆——孙中山海洋思想研究”)

3、邓小平的大海洋思想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拥有海洋思想者不乏其人,著名航海家郑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是突出的代表。但真正形成完整的大海洋思想并付诸实践的当首推邓小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放在次要地位,使中国的海门仍然没有敞开,中国不仅没有走向世界,而且经过“文革”10年国内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历了30年的封锁和自我封闭之后,邓小于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邓小平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行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这里所指的改革就是改革旧的模式,即根除中国几千年来封闭经济思想的影响,跳出计划经济思想的小圈子,在中国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就是开放禁锢了数百年的海门,通过海洋走向世界,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搞活了中国的经济,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被贫穷和封闭困扰着的两大根本性问题。打开国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形成。这是中国海洋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分水岭。从此,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华夏海洋农业文明时代,进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商业文明时代。(王诗成专著《海洋强国论》“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研究”)

4、现代海洋强国的含义

进入 21 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顺应世界潮流,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从国家政治上看,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海洋事务直接影响国家主权和生存发展空间。海洋开发情况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公约》的生效,使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开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成为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可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这一重大变化不仅使海洋主权利益份额加重,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国家对外开放会获取更多的海洋利益,海洋在国家利益中的政治份额将更加突出。
②从国家经济上看,海洋是人类寻求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能源、空间、旅游、矿产、航海等资源,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科技拉动海洋产业升级的前景十分广阔。海洋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建立开放型特色经济,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跨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农牧化道路是解决人多地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迅猛发展的海岸带经济也为解决就业作出了更大贡献。
③从国家安全上看,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具有重要战略作用。
  进入21世纪,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海洋安全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海上力量是否强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将决定和影响国家安全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阿发生在海洋或沿海地区,海洋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
④从社会文明看,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
  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意识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政府战略取向意识、冒险竞争意识、进取求实意识。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走向。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辉煌的黄河文明,又要增强海洋意识,为我国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海洋强国是我国在海洋上所追求的利益的最高选择。对我们这样一个海洋大国而言,海洋国家利益的得失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文明进步的走向,决定或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王诗成专著《海洋强国论》“财富取之海洋 危险亦来之海上——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研究”)

二、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含义理解

“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当前最新的政治理念,是从国家统治走向政府管理,再走向具有协商性的社会治理,是21世纪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型和成功标志。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治理”是 20 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有别于过去所讲的 “统治”和 “管理”的传统概念。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内涵,国内有学者已经做过一些探讨。但由于这一课题提出的时间还不长,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学术界还暂时没有达成“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习总书记不仅深刻阐释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而且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亦作出了精辟的阐述,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内涵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习近平还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关系探讨

目前,中国的海洋治理体系很不完善,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能力严重不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部门“九龙治海”、各自为政,需要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全民海洋意识观有待提高,需要研究中国的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利用与有效开发等领域之间的关系;海洋安全和海洋和平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国际海洋冲突、地缘战略竞争及地缘政治挑战等阻碍全球海洋治理。

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也必然要以推进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作为根本行动纲领。海洋治理能力的提高依托于好的海洋治理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科学、合法有效的海洋强国治理体系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治理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海洋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海洋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社会、海洋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体制机制。 “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和协调政府、市场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海洋治理能力建设则是把国家海洋治理体制机制转化为一种实际能力,提高海洋各方面事务的公共治理水平。“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和 “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即通过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因此,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能力强弱也会对治理结果产生影响。

三、构建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建议

1、加强海洋发展的顶层设计

海洋强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讲话为指导,坚持以“一带一路”、“海陆统筹”为路径,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要提高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技,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权益向统筹兼顾型转变”,尽快实现海洋强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奋斗目标。

2、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不断创新中国在海洋治理进程中的法律体系研究,强化涉海法律的制定与补充、完善,弥补中国在国家海洋治理法律领域的不足,积极推进中国的海洋法治建设,为国家依法治海提供法律依据。

可以借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家海洋治理法律经验,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以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安全为重点不断完善中国的海洋治理法律体系,使中国的海洋治理法律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及易操作性。

目前我国海洋领域已经有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等专门法律,海洋基本法是海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难以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细致规定。建议根据海洋基本法确定的原则,整合各专项法律的有关规定,研究论证制定海洋经济法。

3、加快现代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要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大局和陆海统筹发展规划的高度来规划布局现代海洋产业创新发展,尽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和“加快建设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

4、加强海洋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进入21世纪海洋热点增多,中国海在维护海洋权益,和平利用海洋资源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要加强化解海洋开发热点、管控海洋权益风险、海洋综合执法的能力建设,是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的大课题。中国海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救灾手段相对薄弱,管控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5、参考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建设

研究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治理动向。梳理出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德国、英国、法国等)、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海洋强国或地区组织在近年内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最新政策纲领和实践行动,总结出各自的参与特点,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有益经验。

研究全球海洋治理重点领域的发展变化。分析全球海洋治理主要治理领域的最新变化,包括治理体系的变迁、国际制度的演进、国际海洋法治的建设、重大全球海洋问题的治理效果等,特别是要重点关注极地、深海、海洋环境、海洋安全、海洋经济等重要领域的治理情况,在掌握充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进而推导出全球海洋治理可能的发展趋势。

研究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全球海洋治理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如全球海洋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大国主义与强权政治依旧存在、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与民主性缺失等,并探讨导致这些困境的多种因素,以提出有效的应对路径,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

2019.4. 王诗成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