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战略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20-01-14 17:24:36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战略研究

   本文来源王诗成专著《经略蔚蓝》"蓝色家园"

一、战略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战略研究的背景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是国家或沿海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所做出的安排。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海洋环境,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活动与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保证海洋的持续利用。

山东省濒临黄海和渤海,地处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庙岛群岛位于渤海海峡,是守卫京津的海上门闩和重要的海防前沿。山东半岛居于亚太经济圈西环带的重要部位,具有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重要功能,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也是拉动全省及相邻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山东拥有3 121千米的海岸线,毗邻海域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与山东省陆地面积大致相等。沿海海洋自然资源类型繁多,储量丰富,丰度指数居全国之首。海洋和海岸带地区在山东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产业增加值2006年达到1 38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200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海洋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海洋的态度,正在从单纯的开发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海洋观,转变为生态文明的“蓝色家园”观。建设和谐海洋,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存,保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政府对海洋环保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制度、重大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建设以及生态补偿机制,是山东省海洋环保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围绕“海上山东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加强海洋国土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尽快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鲁发[2005]20号),已将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列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六个重点之一和九项工作之一。在2007年山东省海洋经济会议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以及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2007年7月20日)都强调要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加大对陆域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力度,努力做到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海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海发[2003]24号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健康协调的海洋系统”的有关决定,保障和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顺利出台而设课题研究。

(二)目的、意义

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是国家或沿海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所做出的安排。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优化海洋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升海洋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海上山东。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客观分析研究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山东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对2008年至2020年有关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入海污染物的排放、海洋生态的保护、恢复和建设、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等做出全面、系统、科学的安排。《规划》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山东省组织实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通过《规划》,可促进山东省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朝着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发展。

二、山东省海洋概况

(一)海洋区位概况

山东省濒临黄海、渤海,陆地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北以大口河河口与河北省相隔,南以绣针河河口与江苏省为界,海岸线长3 121千米。其中蓬莱以西属渤海南岸,蓬莱至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角为黄海北部南岸,成山角至绣针河口为黄海南部西岸。沿海有7个设区的市和37个县(市、区)。毗邻海域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深20米以内浅海面积2.9万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 224平方千米;沿岸共有大小海湾200余处,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海湾51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26个,总面积136平方千米,岛岸线总长737千米。沿海海洋自然资源类型繁多,储量丰富,丰度指数居全国之首。山东沿海海岸大致可分为淤泥质、沙质和岩礁质三种类型,海底地貌以水下三角洲、水下浅滩和海底堆积平原三大类型为主。入海河流众多,除黄河从莱州湾北部入海外,共有长度50千米以上的河流20条。

山东半岛向东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面积约为全省的2/5,即广义的山东半岛。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前三岛(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坐落于海州湾口,是山东南部沿海渔业资源增殖的重要基地。

山东省地处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庙岛群岛位于渤海海峡,是守卫京津的海上门闩和重要的海防前沿。山东半岛居于亚太经济圈西环带的重要部位,具有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重要功能,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也是拉动全省及相邻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主要优势资源如下:

1.港口资源。山东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岬湾相间,水深坡陡,建港条件优越。胶州湾、芝罘湾、套子湾、威海湾、石岛湾、马兰湾等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多处。

2.渔业资源。沿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资源较为丰富。分布或洄游于山东近海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贝类、棘皮动物类等,其中游泳生物种类527种,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近109种;分布于滩涂、浅海的贝类资源90余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类20余种;可进行增养殖的渔业资源共达602种,已经进行增养殖的有70余种。浅海可利用养殖面积近2 000平方千米,滩涂可利用面积近1 500平方千米。山东沿海是中国海珍品的重要产区之一。

3.旅游资源。山东沿岸及其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齐鲁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沿海众多旅游资源。沿岸已形成三个旅游带,即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滨海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和黄河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有:由中细沙组成的港湾海滩、浴场(如金沙滩、银滩、万米沙滩等),秀丽如珠的庙岛群岛,道教圣地青岛崂山、人间仙境蓬莱阁及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刘公岛等名胜古迹,波澜壮阔的黄河入海口,各具特色的渔家风情等。

4.矿产资源。山东沿海矿产种类多,储量丰富。渤海沿海海域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2.8亿吨;龙口煤田为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滨海煤田,已探明原煤储量11.8亿吨;莱州、招远和蓬莱市沿海分布大型金矿6个、中型金矿12个、小型金矿12个。此外,沿海广泛分布玻璃石英沙、锆英石、磁铁矿沙和建筑沙、型沙,菱镁矿和花岗岩矿在国内居重要位置。

5.海水资源。山东沿海宜盐滩涂广阔,是我国重要海盐产区之一。盐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渤海段沿海平原泥沙质海岸带。此外,黄海的胶州湾、丁字湾、五垒岛湾等地区也有分布。山东沿海海水资源和地下卤水资源丰富。近岸海水盐度一般较高。莱州湾及附近沿岸地区和胶州湾西岸有非常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储量总面积约1 500平方千米,总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浓度比海水高2~6倍。

6.海洋能资源。黄海段潮汐能资源较丰富,成山角至胶南市沿岸潮差较大,平均潮差2米以上,有良好的纳潮海湾,建潮汐电站条件优越。本区潮汐能蕴藏量为4 000万千瓦。潮流能资源主要分布于庙岛群岛区的天然水道和半岛南北沿岸。全省沿海波浪能总蕴藏量为411.7万千瓦。

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为蒙古风和太平洋气流的必经之路,年平均风速5.4米/秒,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海洋自然环境概况

1.地质地貌

山东沿海地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和第二隆起带。以胶莱河为中界线,分东、西两个构造型式各异的大区,西区属济阳凹陷,东区为第二隆起带。

由于地质构造成因,形成东、西部海岸地貌,类型各具特色。西部沿海平原河湖广布,地势平坦,岸线较平直,多沙洲,泥质潮滩广泛发育。东部沿海多山,低山丘陵分布着山地基岩港湾和沙坝——泻湖海岸,岸线曲折,地势陡峭,湾宽坡缓,水深流急;底质多为沙砾和粉沙质泥。

2.沿海水系

山东沿海水系主要包括分属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系及胶东半岛独立人海水系;主要河流区域有黄河区、小清河区、潍弥白浪区、胶莱大沽区、胶东半岛区和东南沿海区, 总面积约6.25×104平方千米; 主要入海河流有黄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等。

3.气象条件

山东三面环海,夏季海洋性气候较为显著,沿海年平均气温11.1~ 14.5℃ ,南部高于北部, 西部高于东部。全省地处暖温带,季风盛行。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沿岸平均风速 5.4米/秒, 海域年平均风速在 7.1~7.5米/秒; 最大风速为18~33米/秒,多发生在春季,风向多为 NW-N-NE。 胶东半岛式我国三大风能资源之一, 但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 全省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60%以上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雨季。 另外, 日照时数、 日照射量沿海明显低于内陆, 年日照时数在2438~2872小时之间。

4.海洋水文

沿海全年平均水温自北向南呈上升趋势, 表、 底层水温分布趋势接近, 等值线与岸线大致平 行, 水温年变幅为160~25.6℃ , 春、 夏向陆递增, 低温区位于深水区, 高温区分布在浅水及河口 区域。 秋、 冬向陆递减, 其温度分布与春、 夏相反。 受入海径流、 降水、 蒸发和外海水等因素控制, 全省海域盐度在12.7‰~ 33.5‰之间, 近岸低 于外海。 春季盐度最高, 夏季盐度最低, 秋、 冬季盐度介于春、 夏季之间。 山东沿海潮汐以半日潮为主, 全日潮成分较弱; 平均潮差近岸高于外海, 季节变化不显著。 沿 岸大多数海区潮流多为旋转流, 流速最大一般为0.3 ~1.5 米/ 秒。 主要海流有黄海暖流 (高盐度暖水流), 鲁北沿岸流 (低盐流)。 沿海全年以风浪为主, 涌浪次之, 渤海区主浪向偏北, 黄海区浪向的季节性较强。


(三)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 《2007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在全面做好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 海洋功能区监测、 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 海洋污染事故应急 监测和赤潮监测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监 测力度, 新增了海洋垃圾、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调查。 全省共布设监测站位1024 个, 其中近岸海域监测站位数986个, 包括趋势性监测站位54个, 贻贝监测站位27个,生态监控区监测 站位63个,海水浴场监测站位15个, 奥运帆赛区监测站位34个, 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站位108个,赤潮监控区监测站位6个, 94个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设监测站位679个; 另有小清河入海口监测 断面和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站位; 近海海域监测站位41个,包括8个海水水质监测站位、9个海 洋倾倒区监测站位、18个海洋垃圾监测站位、6个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站位。2007年, 我省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0410平方公里, 比 2006年增加59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大幅度增加, 分别比 上年增加2750和1730平方公里。 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海域和莱州湾。 主要污染物为无 机氮、 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六六 六、滴滴涕和砷的污染。局部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较高, 主要污染物要素为总汞、铅、砷、石油烃、滴滴涕和粪大肠菌群。与2006年相比,超标程度有加重的现象。93.4%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其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近岸海域的黄河口和莱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生态系统处于亚 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和生境改变等。主要影响因素是陆源污染物排海、 不合理养殖以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海水浴场环境质量优良。海洋赤潮发生率增加。 部分重点 海水养殖区出现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和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较 好, 个别海域沉积物有砷、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海洋垃圾主要以生活垃圾为主,包括塑料制品、木制品、 橡胶制品、玻璃、织物及其他,共六大类。莱州湾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大、盐渍化程度 高。潍坊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公里,严重入侵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 海水入 侵最远距离达30公里。 综合分析, 我省海洋环境污染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具体表现出 四个特点: 一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突发 事件的影响, 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降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因过度开发, 造成湿地资源锐减。二是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近两年来,海水增养殖模式趋于科学、合理,养殖密度大幅下降,水体交换能力增强,加之循环养殖模 式得到大力推广,有效制止了海水养殖自身污染, 且由于增殖规模不断扩大, 贝类等海洋生物的自 净能力等因素对维护海洋环境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是主要河口及邻近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 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