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心血

来源:海洋网   发布时间:2020-01-10 18:04:45 

  原标题:他隐姓埋名30载,为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心血,习近平总书记为他让座

1567147307136251.jpg

是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名誉所长

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

使中国核潜艇真正具备核反击实战能力

使中国核潜艇成为大国的“定海神针”

他,曾是离国家机密最近的人

30年抛家舍业、隐姓埋名

他的事迹感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他让座

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7年11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代表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看到93岁的黄旭华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握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8月27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关于“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的公示。据悉,此次评选为首次开展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将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其中,黄旭华被选为建议人选。

1567147231114292.jpg

  黄旭华,男,汉族,1924年2月出生,广东汕尾人。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1958年起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总设计师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黄旭华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核潜艇核常规潜艇的区别

  核潜艇是很多强国必备的战略性武器装备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核潜艇的战略意义已经超过了航母,这也是中国当年极力发展核潜艇原因之一。核潜艇是一个国家海军强大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其战略意义非比寻常。

  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的本质区别是动力装置不同,即核潜艇是由核动力装置驱动的,而常规潜艇通常是由柴油机和电动机联合装置驱动的。

  核动力装置比常规装置占用的空间大得多,执行战略任务的核潜艇携带的武器(特别是战略导弹)也多,所以军用核潜艇的体形比常规潜艇大得多,吨位重得多。而常规潜艇的动力装置较小,且一般不装备战略导弹,其吨位和长度都不如核潜艇。核潜艇大,作战能力强;但缺点就是目标大、易被发现,不便在近海、浅海活动。

  但在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核潜艇可谓占尽了优势。

  首先是隐蔽性好。由于核燃料在提供核能时不需要空气,理论上核潜艇可在水下无限期地航行,直到核燃料不能再进行链式反应为止。实际上核潜艇在水下仍然可呆90昼夜左右(合计2000多小时);而常规潜艇在水下连续航行的能力远不如核潜艇,它在水下靠蓄电池提供动能,由于电能的限制,它在水下全速航行1个小时就会把电耗尽,低速航行也仅能维持几天,需定期浮起到通气管状态由柴油机给蓄电池充电(因为柴油机工作时需要氧气),一次充电时间达10个小时左右,这样暴露的机会增多,极易被发现。

  其次是水下航速高。核潜艇长期在水下活动,艇的形状设计成水下阻力最小的水滴形或阻力较小的拉长水滴形。现代核潜艇的水下航速一般都在25—35节(海里/小时);而常规潜艇由于大部分时间在水面航行,所以,艇的形状大多采用水面航行阻力较小的瘦长线形,水面航速可达20节左右,水下航速仅有10多节。

  第三是攻击能力强。核潜艇的可利用空间大,可以布设更多的武器发射装置、配备足够量的先进设备仪器,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攻击能力。特别是为了确保海上战略核力量的安全,海上弹道导弹只装在核潜艇上,以保证长期隐蔽于水中。而核潜艇的隐蔽性好、航速快,使得它的突击能力高、追击和规避迅速、活动海域广阔;而常规潜艇一般只装备战术武器(如巡航导弹和鱼雷),而且装载量较少,攻击能力远不如核潜艇。

  第四是环境相对舒适。由于核潜艇舱室宽敞,电能充足,所以活动空间大,用电用水不受限制(特别是空调和洗浴),艇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较优越;而常规潜艇的电能是极其宝贵的,为了保证战斗航行需要,生活用电用水受到严格限制。另外舱内的温度较高,空气也不如核潜艇清新,人员活动范围有限。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黄旭华将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区别,这样比喻道:“常规潜艇是憋了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用电瓶全速巡航1小时就要浮上来喘口气,就像鲸鱼定时上浮。核潜艇才可以真正潜下去几个月,在水下环行全球。如果再配上洲际导弹,配上核弹头,不仅是第一次核打击力量,而且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大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因此,《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据统计,一战中被潜艇击沉的海上运输船队占总损失的87%。一战结束后,大家开始重视潜艇,防潜的技术开始出现,潜艇在水下的隐蔽性大打折扣。

  尽管这样,二战中被潜艇击沉的海上运输船队仍占总数的67%,交战双方被潜艇击沉的航空母舰达17艘。

  二战结束后,人们找到了一个不需要空气的动力能源——核动力。有了核动力,潜艇就有了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它不需要空气,能长时间埋伏在水下;第二,反应堆功率大,航速大大提高;第三,反应堆一次装载核燃料,全功率燃烧的周期是一周年,现在已经发展到跟潜艇的寿命同周期,也就是说装一次燃料就再也不用装了,这也就大大提高了潜艇的续航里程。

  美国在1954年把反应堆用到潜艇,成功建了第一条核动力潜艇,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这个核动力潜艇,是海军作战的杀手锏。和平时期有了它,就可以遏制敌人的核讹诈,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

  正因如此,1958年,在启动“两弹一星”的同时,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核潜艇。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开始研制核潜艇,为了早日掌握好研制技术,突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

  1959年国庆十周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政府再一次地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技术问题。赫鲁晓夫觉得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他傲慢地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

4.jpg

  毛主席一听,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他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此后,毛主席在同周总理、聂荣臻还有罗瑞卿等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就发出了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5.jpg

  就这样,中国开始自行研制核潜艇的道路。

  聂荣臻元帅就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请示报告,首批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挑起了我们国家核潜艇的开拓任务。而黄旭华则作为技术骨干入选,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

  进了研制领域之后,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低弱的问题,更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和储备人才,全国没有一个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苏联还把专家都撤走了,还带走了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

6.jpg

  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

  开始设想简单,以为核潜艇大概就是常规动力潜艇加上一个反应堆,其实不然。怎么办?考虑来考虑去,黄旭华他们想了个笨办法,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浩瀚无边的报刊杂志里,去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如大海捞针。将零零碎碎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甄别,最终拼凑出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但是否可以确信,心中无底。

7.jpg

  而黄旭华他们弄来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玩具模型,多次拆解,发现模型同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一样,这大大地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45000张秘密图纸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此后,经过4年无数次试验和不断优化设计,1974年“八·一”建军节,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人民海军由此跨进了“核时代”。

8.jpg

  “现在有了计算机,只要把数字输进去,一个软件一下子都算好了。当时我们只有算盘和计算尺,后来才有了手摇计算器,”黄旭华说,“但是即使现在有计算机,最原始的数据录入,依然要人一个一个输进去的,同样一个数据都错不得。”

  当年只有算盘和计算尺的黄旭华他们,经常为得到一个正确数值而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那通过;只要三组数据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必须算到三组人得出的是同一个数值。

9.jpg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当时的计算十分有难度,因为设计时很多配套的设备尚未研制完成。只要一个数值变化,所有的重心、力矩都要从头算过。为了确保在生产建造中,严格控制船的重量、重心,黄旭华他们想的“土办法”就是,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一一过秤,登记在案。施工过程的边角余料,多余的管道电缆,凡拿出船台的,也都一一登记。几年来,日日如此这样“斤斤计较”。

  行业的一位资深专家透露,黄旭华带领719所的核潜艇设计专家团队,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开始,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总共为“401”艇画了45000张设计图纸,连接起来大约有30公里长。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破茧而出

  1962年初,彭士禄、赵仁恺及科研团队,提交了《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经过对核潜艇、反应堆和关键配套设备的初步设计,至此已经探索到关键技术157项,实验课题254项,为后续核潜艇课题设计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核潜艇研制工作重新上马。中央决定,将这项工程列入国家重点计划,集中全国两千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协同攻关。

10.gif

  为加快核潜艇建造进度,毛主席先后签发针对核潜艇总装厂建设的6848批示,和针对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718批示。

11.gif

  从1969年9月核潜艇第一个立体分段建成,再到1970年3月完成总体建造,仅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1969年10月,核动力装置大厅进入安装阶段,近万台件的设备、管道、电缆,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全部安装到位了。

  1970年8月30日值得纪念,这一天核反应堆达到满功率。虽然运行现场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对于这些核潜艇建造者们来说,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

12.jpg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这背后,是黄旭华等一大批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从此中国的战略导弹可以在任何海域、任何时刻,打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13.gif

  亲身参与极限深潜试验

  为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这一试验是为检验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的安全性,在核潜艇的所有试验中,最具风险与挑战。

  深潜试验,一个风险性很大、考验性很大的试验。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

  1963年,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还未到200米就沉没海底了,160个官兵无一生还。而这艘从里到外完全由中国人白手起家研制的核潜艇,能否闯过深潜实验大关,谁心里都没有底。

  “对深潜,我很有信心!我们准备了两年,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研制单位都反复检查、签字确认,确保万无一失。”黄旭华的一席话,缓解了战士们的紧张情绪。

  黄旭华还决定一同下潜,他说:“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放眼全球,还从来没有过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身参与到极限深潜试验之中。黄旭华的豪情壮志,打消了战士们最后的顾虑。

1567146981134758.jpg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决定一同下潜。

  最终,试验进行得很顺利,大家坚守各自岗位,只有艇长下达任务、艇员汇报操作以及测试人员报告数据的声音。而巨大的海水压力,使艇多处发生了嘎嘎的声音,确实令人毛骨悚然。试验成功了,上浮到100米这个安全深度,艇上的快报要黄旭华题几个字。他题了一首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个“痴”字和“乐”字,就是我们献身核潜艇的真实写照,黄旭华说。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试问大海碧波

何谓以身许国

青丝化作白发

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

尽付无言高歌

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

黄旭华从不讳言爱

“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

他顿了顿

“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

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荐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http://www.sohu.com/a/129822543_488790

  被习近平邀请坐到自己身边:黄旭华背后的惊人故事

  https://wenku.baidu.com/view/dcf1c78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5.html

  黄旭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https://news.sjtu.edu.cn/agfd/20180929/84169.html

  揭密:没见过实物的黄旭华如何设计出中国首代核潜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4-27/doc-ifztkpin9714297.shtml

  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中华民族必定如日出东方一般崛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991599219020563&wfr=spider&for=pc

  习近平总书记请他坐到自己身旁,《国家记忆》带你走近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https://mp.weixin.qq.com/s/yGz2HIzktEwFuQEG6b4KjA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https://mp.weixin.qq.com/s/tZzYAPFtdazKWN0xIUWZjw

  中国的脊梁——黄旭华

  https://mp.weixin.qq.com/s/TxmrUsNwnMBCY1aVuXO0bQ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0/2020-01-10/72797.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