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拓染学陶艺,齐鲁晚报研学迎景山学子,探秘龙山文化

来源:齐鲁未来星研学   发布时间:2019-10-31 14:57:15 

6月29日,齐鲁晚报“齐鲁未来星”研学营迎来济南市景山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开启龙山文化研学之旅。

微信图片_20191031145435.jpg

大巴车上,研学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今天研学的活动内容,同学们齐声朗读了出行礼仪,导师还向同学们提出了关于龙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研学。


8点30分左右,大家来到了山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史前文化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首先,馆长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城子崖遗址,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麦田下面覆盖的就是城子崖遗址,占地约20万平方米。大家走过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馆长告诉大家,1928年吴金鼎先生发现黑陶文化,发掘完后回填,是保护遗址最有效的方式。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史前工场,参与考古发掘体验项目,俗称探宝。手拿一把洛阳铲,或用单棍,或用集束棍,同学们蹲下身来认真挖掘者宝藏。馆长介绍说,考古工作者都是根据土的颜色判断文物的年代,考古是一项既辛苦又有趣的工作。不一会儿,陶片、瓷片、瓦片、动物牙齿……接二连三的出土了,同学们惊叫声连连,感到十分刺激,体验到考古勘探的神奇。

采一株格桑花,做一幅植物拓染,来一次美的洗礼。


大家走进格桑花海,亲手采下一株美丽的格桑花,带回案上做一幅植物拓染。同学们卖力地用小锤击打着花瓣和枝叶,白色的棉布上渐渐染上了鲜艳的颜色,美丽的拓染图便诞生了。

研学导师介绍,最早人们是用两块石头相互碰撞,擦出火花,后来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用木生火。


同学们手拿一条木棒,底部垫上一块助燃的棉花,在木质底座上钻起火来。


古老的技艺迸发出新的活力,同学们有模有样的搓着木棒。男生拼的是速度和力量,弱小的女生也仿佛吃了大力丸,大家一起磨的热火朝天。空气中不一会儿便弥漫着一股糊味,老师告诉大家,这就算成功了。


磨制石器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形态各异的石头蘸上水,在砖头上磨成可以用来使用的石刀、石斧、箭头等石器。与钻木取火一样,这个项目让大家体会到古人生存的意义,锻炼了在绝境中的生存能力。

午饭过后,同学们来到了黑陶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体验制作黑陶陶艺。在研学老师的讲述下,同学们知道了黑陶有彩绘、掐丝镶嵌、镂空等十种工艺,其中,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在同学们期待已久的黑陶制作环节,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陶泥,同学们在机器上体验快轮制陶。机器快速地旋转着,同学们将手中的泥巴塑出自己喜欢的形状,有的同学塑成了一个杯子,有的同学塑成了一个碗,还有的同学塑成了一个壶。研学老师告诉大家,陶艺不仅需要大胆的创意,还需要考验同学们的耐心和静心。

微信图片_20191031145453.jpg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龙山博物馆,在馆长的带领下参观学习博物馆知识。博物馆的地面形状呈一只平铺的鸟形,内设有西河小荆山遗址、焦家遗址、城子崖遗址、龙山文明、重大考古发现等多个展厅,陈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还模拟了古人建房、堆筑城墙等情景。

微信图片_20191031145454.jpg

回程的车上,研学导师为大家做了总结,之所以龙山文化研学的主题是“礼出东方 寻根济南”,是因为礼最早指祭祀,中华文明非常重视祭祀,礼最早是由东方开始建立的,古时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黄河流域一带的古人逐黄河水而居,平陵城段的黄河水淤塞后改道到济南,所以济南真正的根在平陵城。


刘秭彤同学说:“通过今天的研学能体会到古人的先明和智慧,做黑陶的时候,我感到很费劲,但是转念一想,古人不依靠机器也能制作出非常精美的陶器,觉得很惊奇,感受到了古人之美。”


王凯同学把一个不规则的石头打磨成了一把非常尖利的小石刀,他说:“磨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掌握磨的方法,力量和角度都要到位。”


李其琛同学挖出了全班第一个陶片,他表示考古人员不容易,既要顶着大太阳工作,又要冒着考古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今天的研学让我感受到古时候人们的智慧,能制出精美的黑陶,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让我觉得远古时代的历史也很有意思。”

大家是不是意犹未尽呢?

那一定要持续关注我们“齐鲁未来星研学”呦~

我们后续会继续发布优秀研学作品!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e977YJrZzSFDa4QKUajL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