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危机不断的中国海洋问题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6:01 

20多年以来,中国的陆地边界相对平静,而海洋方向则不断发生危机,如台湾问题、朝鲜核问题、中日东海问题等危机此起彼伏,纵观全局,这些
危机实际上是中国海洋问题的各个热点,特别是在最近美日军事同盟在地缘上的强化与整合,使得中国未来的海洋问题会变得异常复杂和严峻。

地缘战略的基本概念

地缘战略是根据一定地缘条件分析、研究国家(地区)间战略关系的互动变化规律,揭示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和战略格局的演变与调整,为国家制定战略方针和对外政策提供依据。地缘战略的5要素包括:面积,位置,实力,社情,距离。

地缘战略学说兴起于西方,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由于强国和大国掌握着国际战略的主导权,西方列强用地缘战略思想指导它们的侵略扩张行动,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近代西方地缘战略主要有陆权派、海权派等几个学派。

陆权派地缘战略: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欧亚大陆是世界的心脏,欧亚腹地是一个面积广袤的地带,有大片草原和沙漠,周围有山系环绕,北方有北冰洋水系,由此形成陆权力量所依赖的天然要塞,是海权力量无法深入的天然要塞。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有两条重要的新月形地带:一是内新月形地带,又称为欧亚大陆边缘新月形地带,孕育了欧洲、印度、中国等伟大的文明;二是外新月形地带,由南北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大洋州,又称为海岛新月形地带。麦金德把亚洲大陆、欧洲大陆、北非看成一个联为一体的世界岛,进而提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主宰世界这一理论。

海权派地缘战略:美国的著名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使用和控制海洋,无论现在还是过去,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因素。”

个国家能否通过发展海权发展起来,主要依据干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态构成、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性格和政府特征这六大要素。在1900年提出“条形地带”理论,马汉认为“亚洲问题”就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对亚洲大陆的争夺,即东起朝鲜半岛,西到小亚细亚这一条型地带上政治控制权的争夺。

边缘地带理论:美国地理学家斯派克曼认为,麦金德过分夸大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对于全球战略的影响,他认为内陆地区交通不便,资源有限,难以成为世界权力的中心。斯派克曼认为从西欧、南欧、中东、到南亚次大陆、一直到远东地区这一半弧形大陆边缘地带,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因此是世界战略格局的关键。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认为:谁统治边缘地带,谁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世界。边缘地带理论实际上是马汉海权论的延伸和发展。

美国地缘战略

西方推出新理论的目的总是为它们的扩张服务的,找理由,找借口。二战后期,美国根据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展开了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建立军事同盟,一系列军事基地,扶植亲美政权,有时甚至不惜发动侵略战争。

在欧洲,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美国建立了三个军事同盟,一、美日军事同盟,目前正逐步加强;二、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参加国家有英、法、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等,这个组织目前已经解散;三、中央国家条约组织,包括英国、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和伊拉克。中央国家条约组织已解散。

为争夺边缘地带,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003年开始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以及最近成为热点的伊朗核问题,实际上是恢复对原中央条约组织地域控制的新努力。只是控制手段由结盟变成了战争。

日本地缘战略

日本地缘战略内容是什么呢?

日本传统的地缘战略早已为世界所熟知,从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和中国的“丰臣计划”直到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提出的征服朝鲜——征服满蒙——征服中国——征服世界。日本对外扩张的矛头一直到是通过朝鲜半岛指向亚洲大陆腹地。一直上世纪60年代,日本军界曾制定的“三矢计划”、“天龙计划”、“奔牛计划”等针对中国、朝鲜的秘密作战计划中还包括出兵朝鲜半岛,占领中国辽东半岛的内容,该计划遭媒体曝光后一度在日本政坛上引起轩然大波,被反对派称为:“是精神病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传统地缘战略在日本的影响。这一战略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而且也为现实的国际形势所不容。

那么日本新的地缘战略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日本近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看出端倪。日本派工兵参加柬埔寨的维和行动,1991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扫雷舰参加波斯湾扫雷,2002年13本驱逐舰和补给舰到印度洋参加美军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2003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出兵伊拉克,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每年参加环太平洋海军演习,周边事态法案,组建日本西南岛屿特种部队,参加马六甲海峡反海盗行动等等。从这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日本军事力量活动的范围是在从波斯湾产油国——印度洋——马六甲——日本的这条国际贸易和石油航线上。渗透、争夺和控制这一区域,就是日本新地缘战略的目标。日本的新地缘战略与太平洋战争时期南下战略相比,方向一致,而范围更远。

还应该看到,为了掩护主要战略方向的行动,日本的地缘战略思想中通常还包括建立侧翼的缓冲区。如: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朝鲜进攻内陆的同时,占领台湾。太平洋战争中,南下东南亚的同时占领北方的阿留申群岛。可以预计,13本在执行新南下战略的同时,也会积极参加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中国现代地缘战略思想

面对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入侵的现实,必须有新的地缘战略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国家安全建设。早在1946年,毛主席就根据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辽阔的中间地带,除美、苏之外的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可以成为制止世界大战的因素,也就是中国团结的对象。

1949年建国后,面对美国直接的军事威胁,中国根据“中间地带”理论,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在北方把美国军队赶回了远离中国边界的三八线,在南方把美国军事力量赶出了中南半岛,继而赶出了东南亚。至今,东南亚仍然是美国大陆边缘战略的一个薄弱环节。

毛主席在“中间地带”理论基础上,进而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中国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成功地分散了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减轻了自身的军事压力。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直接同帝国主义进行战争相比,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斗争效费比更高,而且保持了战略主动权,是一种主动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思想.

面对中美、中日之间的热点问题和冲突,国内有个别“学者”、“专家”提出“加强沟通说”、“加强经贸联系”、“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等构想。对一个问题有各种解决方案是不奇怪的,但是制定战略不能一相情愿。《孙子·九地》中写到:“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简单地说,没有搞清本地区主要国家的战略,就谈不到与之联合。对照美、日地缘战略,可知他们地缘战略中需要控制的区域,无论是位于大陆边缘的台湾岛,还是日本所谓的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都与中国的国家统一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相冲突。

因此,这些所谓对美、日等“新思维”,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现实中也不断碰壁。这些“新思维”看似运作成本低,但由于其可行性为零,因此其实质就是束手坐等形势向不利于我国利益的方向变化。

中、日冲突不仅仅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的差异,而是现实战略的碰撞,日本重新走向扩张战略是根本原因,中国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化(如联合国安理会),才能维护地区和平,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化的遏制,即使不能阻止日本重新走扩军侵略的道路,至少可以迟滞这一进程,为中国赢得时间。如果放任日本为所欲为,则只能危害到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安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当我们面临现实的朝鲜核问题、东海问题、台湾问题等热点问题时,应把这些局部问题纳入中国海洋问题来整体考虑,而中国海洋问题,又是中国地缘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地缘战略理论,应该指导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行动,主动营造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

根据“中间地带”理论,中国世界范围内外交的重点应该是欧盟和俄罗斯,东亚地区联合的重点应是朝鲜和韩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应是中国联合的对象。

地缘战略要素中包括的历史文化因素、安全关切,针对日本积极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动,中国应积极建立反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国际统一阵线,主要包括那些曾经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这样才能把日本扩军的不利因素,部分地转变为有利因素。

针对美国的边缘地带理论,中国已经削弱了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基本消除了美国对中南半岛和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控制,美国掌握的“边缘地带”中,只剩下台湾和日本,台湾回归后,中国的战略态势可获得极大改善。

由于地理原因,中国海洋方向几个战略区域呈现海域和陆地相间隔的态势,由于面积狭小,每片海域都在周围陆地的影响之下。中国海洋方向上几个战略区域的特点为:

(1)朝鲜半岛:中日之间的陆上桥梁,也可以看成是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桥梁。与中国陆地接壤,军事活动受海军影响小,但受陆军影响很大。

(2)东海:接近石油航线末端,破交作战时间空间均受很大限制,不但海上舰艇活动在中、日陆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内,而且双方一线陆基航空兵基地也在对方打击范围内。

(3)台湾岛:位于大陆海岸线中央,能遏制人民海军南北调动,以及通向大洋的出海ICl。台湾全部军事基地都在大陆有效打击范围内。大陆一线、二线军事基地也受台湾威胁。

(4)南海:接近重要航线,远离中、日陆上基地,日最接近南海的陆基航空基地受中国威胁较大,而中国最南的军事基地受日本威胁较小。

(5)中南半岛:进可影响马六甲海峡,退可防御南海,与中国陆地接壤,军事活动不但受海军影响,而且受陆军影响很大。

(6)马六甲海峡:进可影响波斯湾、印度洋,退可防御东南亚,受陆上控制。

地缘战略思想与军队建设

陆军对海军的支持作用: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不同,有多种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有的重陆轻海,有的重海轻陆。如近代的日本,就曾经因为海主陆从还是陆主海从问题发生过争论,最终海陆两军相持不下,导致日本战略南北摇摆不定。

但是,陆、海军的发展并不总是在战略问题、资金分配、指挥体系等问题上对立,正确处理陆海军建设问题,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在海洋问题上,陆军的作用,首先是防止最坏的结局,即出现陆上敌对邻国或陆上邻国与敌国结盟,导致军事形势发生不利于我国的变化。其次是与海军配合作战,明朝援朝抗倭战争后期,总督邢(王介)提出“海陆并进”战略,陈(琳)帅明朝水师入朝参战,一面是中、朝陆军不断围攻朝鲜南部沿海据点里的倭寇,一面通过露梁海战夺取了对马海峡的制海权,终于取得了胜利。因此,即使海洋问题矛盾突出,仍应坚持海陆并重的建军思想。

在未来战争中,虽然中国海军不能和传统海上强国的海军在远洋抗衡,但是以强大的陆军为后盾,海军可以利用半岛或岛屿的陆上基地为掩护,在近海同海上强国作战。

海军航母的作用:日本偷偷以运输舰、驱逐舰名义发展航空母舰,其着眼点并不在钓鱼岛和东海,因为这一地区在日本岸基航空兵的战斗机、反潜机的作战半径范围内。日本对航母的需求,主要在中、远海域,特别是南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区域,日本需要舰载机为日本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并执行反潜任务。这一点是特别值得警惕的。

南海的重要性:在东海问题尖锐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南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一区域遏制石油航线、日本——东南亚航线,日本——澳新航线。

如果把中东的产油区比做油罐的话,越接近管道起点越重要,与东海相比,南海是更重要的区域,也是潜在对手力量相对薄弱的区域。

关注武装冲突的终结

通常,武装冲突的过程备受关注,而冲突的终结往往被忽略,然而这一点却是应该事先计算好的,否则就等于启动了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德国发动侵苏战争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孙子·计篇》中提出了:“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这一指导思想。

毛主席进一步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原则,前一句是为了维护和平,实际上后一句也是为了维护和平。即预先增加结束冲突的困难程度,则有可能延缓或遏止冲突的发生。

具体方法有:一、加强战区海、空基地建设特别是抗打击能力。二、建立强有力的拳头部队,做好武装冲突的应变准备。三、利用在其他战区的活动对热点战区产生威慑作用。

笔者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应该走陆海并重的道路;在战略上北和俄罗斯,稳定朝鲜半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化的进程;南联东南亚,逐步营造更加有利的战略环境;选择适当时机使台湾回归大陆,彻底改善对中国不利的战略态势。

2006年2月2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