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泥洼展技能 ——东海监测中心互花米草入侵预警监测试点外业调查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17:50:27 


调查人员正在采样

互花米草属于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海岸,该种1979年由从美国引入我国,1980年试种成功,并大范围推广。但互花米草排挤其他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2003年,被我国列入第一批入侵物种名单。

不久前,东海区开展了互花米草这个外来物种的入侵预警监测试点工作。记者随东海监测中心互花米草外业调查组一道,亲身体验了针对互花米草的外业监测工作。

■ 本报记者 吴祥贵

踏进湿地两脚泥

9月16日,东海监测中心互花米草外业调查组驱车近两小时,加上近半小时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来到了上海市崇明北滩湿地,开始外业调查作业。

“这个断面的潮间带采样工作,我们在做方案设计和调查日程安排的时候,查询过这片湿地潮水涨落的时间。只有等潮水全部退下去,我们才能达到低潮带,进行断面站位布设,开展采样工作。现在这个时段正是最低潮的时候。”王腾博士告诉记者,“待会儿现场采样中,我们兵分两路,我们这组进行植被和沉积物调查采样,另一组组先进行底栖生物定性和定量采样工作,依次完成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采样,赶在天黑之前应该能够完成。”

这时,监测车已经到达了道路的尽头,外业组成员们按照分工,利索地准备着各自的工具和装备。

“吴记者,你也戴上帽子、穿上这副护袖吧。这片区域的互花米草的叶片锋利,容易划伤裸露在外的皮肤。”王博士给记者也备了一份外业工作装备,并反复叮嘱,“待会儿你跟着我们,千万不要随便走动,低潮带淤泥很深,要特别注意安全。”

这时节,秋老虎正盛,裹在严严实实的外业工作服里,走在密不透风的互花米草丛中,一会儿功夫,记者的身体就被捂的黏黏糊糊的。

如果说天气炎热还算小事,那么寻找道路确保安全则是外业组必须重视的大事。监测方案在断面设置和站位布设上,尽可能选择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而这些地方人迹罕至,根本就无路可走。不一会儿,芦苇丛变得越来越少,互花米草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道路变得越来越泥泞,水坑洼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记者的脚底沾满了湿漉漉的泥巴,鞋帮已经湿透,脚步随着泥巴的叠加越发沉重。

“吴记者,你这样的速度,我们今天可能真完成不了这条断面的采样哦。”看到记者走得慢,王博士伸出援助之手,“你的脚底尽量踩在倒伏的草丛上,这样不会深陷淤泥中。有水洼的地方,如果水洼跨不过去,宁愿稍微绕路,也不要尝试趟过水洼,否则可能会陷进很深的淤泥中。稍微用手扶一扶旁边高一点的互花米草,走路会平稳快速一点。”

采集样品招法多

跟在王博士身后,踏着队员们的脚印,记者跌跌撞撞的走了一会儿,深一脚、浅一脚的慢慢摸索到了在滨海湿地走路的经验,终于跟上了大部队的步伐。

外业组在一处淤泥深厚、互花米草茂盛的洼地停下来,通过GPS定位后,王博士放下随身携带的工具桶,拿出尺子、镰刀、铁锹和环刀等工具,用尺子测量了一个1米见方的互花米草斑块,将周围的互花米草踩下去,又用尺子测量了互花米草的高度,计算了互花米草的盖度。进行记录后,他弯下身子动作娴熟地挥起镰刀,将这片测量好的互花米草沿着根部砍割——采集样方内的互花米草样品。记者帮忙将采集好的互花米草送到一旁,同行的队员进行挑拣分类,剔除枯萎的茎叶后,认真计数,填好采样标签,打包捆扎,做好样品的防护。

王博士在采集好互花米草之后,拿出一个与饮水杯口径大小相仿的圆柱体直筒,这是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工具——环刀,在环刀内壁搽上少许凡士林,将环刀口刃向下垂直压入这片区域的泥土中,用脚踩实直至环刀的圆柱体全部没入泥土,然后用铁锹从旁边将装满土样的环刀取出,小心翼翼的削除两端多余的土壤,将环刀内的土壤泥样放入自封袋中。

“样方面积1平方米,平均盖度90%,平均高度1.85米,株数228株。”在《湿地植被样地调查表》中,王博士详细记录着低潮带互花米草的相关信息。

接下来,王博士重复着以上的操作。记者不解地问:“我们不是已经在这一区域采集了样品吗?为什么还要进行同样的操作?”

“这是进行站位平行样样品的采集,按照方案要求,需要在每个站位采集3个样方”。王博士说,“这是为减少采样中出现的误差。通过平行样的采集,进行数据比照分析,求取平均数,确保站位样品数据更加科学、客观、准确,如实反映当地的生物植被状况。

预警监测试点展开

在完成了低潮带站位的采样后,外业组收拾好工具,背着3大捆互花米草样品,立即赶赴中潮带和高潮带的站位进行采样监测。

按照GPS定位,来到方案设定的高潮带站位附近,外业组人员准备好了工具,走入草丛。王博士说,现在芦苇生长正盛,而互花米草已经进入花期,远远望去,顶部有些发黄。

“我们再往前面走走,去看看,那边发黄的一大片应该是互花米草。”王博士指着前面一片草丛说。但没想到,走了好长一段时间,那片草还是看着不远不近的样子,真是“望山跑死马”。

幸好现在的站位是高潮带,相较低潮带站位的泥泞湿滑的道路,好走得多,但时间已临近傍晚。

在途中,记者请教了王博士,为什么在东海区开展互花米草这个外来物种的入侵预警监测试点工作。王博士告诉记者,开展互花米草监测工作是落实自然资源部预警监测司在东海区试点互花米草入侵预警监测任务,旨在基本掌握全海区互花米草的分布状况,了解入侵过程和影响,建立预警监测体系,为国家和地方互花米草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我们还积极应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对互花米草的航拍调查。无人机航拍范围广,能够获取更宏观的影像资料和更大的数据量,更加准确地了解区域内互花米草的生长状况”,王博士指着不远处正在飞行的无人机向记者介绍,“万事开头难!因为是一项试点性工作,我们之前从未开展过互花米草这种外来物种入侵防范的预警监测工作,没有经验可循。在研究制订方案前,单位领导带领我们技术人员,专门来到这片区域现场实地调研踏勘,同时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了解国内外对互花米草的研究成果。在东海区开展试点工作,我们的责任很大,也很有信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外业组按照方案要求选取确定了高潮带调查站点,赶在天黑之前,顺利完成了这条断面低、中、高潮带3个站位的互花米草采样监测调查工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content/201910/11/c13264.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