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走海岸线|当经略海洋有了自贸加持,烟台这一板块最惹眼
当造价堪比航母的那座“蓝鲸1号”钻井平台牢牢地钉在南海油田的那片作业海域进行可燃冰钻采时,离此数千公里的芝罘岛船厂焊接厂区内,火星四溅。
不远处,中集来福士烟台船厂8号码头上,运输船来回穿梭,一片忙碌,这里是蓝鲸1号”南海之旅的起点。
这些是中集来福士人早已习惯的画面,但勾勒出当下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图景。
普遍的观点认为,在烟台当地,随着一个升级版的海洋经济模式被逐渐打造并渐次落地,现代渔业、海洋文旅、海运物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六大板块中,隶属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海工装备制造无疑是上述板块中“最靓的仔”。
“与其他地市的海洋经济相比,烟台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海工装备全产业链已然成形,且正在被全力打造,尤其是烟台自贸片区落地的当前。”9月16日,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发展科负责人张山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时表示。
张山的观点被日前烟台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意见》佐证。
据悉,该《意见》在要求以前述六大板块为着力点,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兴海战略的同时,也明确了烟台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目标定位。即:到2022年,海洋经济新旧动能实现平稳接续、协同发力,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31%以上等等。
而这期间,海工装备制造业被重点提及。记者注意到,在《意见》中“突破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被重点提及:以推进海洋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产品及配套设备自主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
上述《意见》出台不久,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落地。
这对于烟台正在被全力打扫的这一板块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日前公开表示,在自贸区烟台片区落地之后,烟台更要布局海工装备全产业链。
他说,要探索开展海工装备整体方案设计、融资租赁、全球保税维修再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建设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城市。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已形成海工制造企业集群。
记者在当地调查获悉,杰瑞集团、中集来福士、蓬莱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等已经是上述集群的骨干企业。
张山介绍,这些企业为高端海工装备“中国制造”贡献了令人瞩目的烟台力量。
如果说,杰瑞集团自主研发、全球体积最小、单机功率最大、拥有双倍于常规压裂车实力的“阿波罗”涡轮压裂车,更多展示的是新时代“大国重器”的话,那么,中集来福士的一座“蓝鲸1号”、“蓝鲸2号”钻井平台,则是让烟台海工乃至“中国制造”享誉国际。
不仅如此,蓬莱巨涛重工名震大江南北的同时,同处一个片区、斩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的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也声誉在外。
上述支撑下,立志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成绩斐然,除前述“蓝鲸1号”、“蓝鲸2号”外,烟台还拥有工信部全国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全国最大海上深水油气平台建造基地等桂冠。
数据显示: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80%从烟台驶出,烟台海工在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全球市场份额接近30%……
当上述基础遇到自贸片区政策的落地,打造经略海洋升级版的“烟台模式”当然在更大范围内关注。
期间,作为上述模式中“最靓的仔”——海工装备制造自然吸引了外界的目光。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烟台这一动向。”一名接近三一重工的人士透露。
据悉,近年来,三一重工在海工装备持续耕耘,并立志分羹。
同样,东营市一大型海工装备生产企业表示,当有雄厚海工装备基础的烟台遇到自贸区的东风,作为海工装备的生产企业,未来,他们不排除布局烟台的可能。
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瞩目烟台,业内分析认为,当经略海洋,走向深蓝路遇自贸政策的东风,未来,可以预料的是,烟台这一板块的想象空间将再次被延伸。
“到2022年,我们力争年主营业务收入过3亿元的船舶与海工装备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家。”张山如是说。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19-09-19/6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