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海洋里应多一些海洋图书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9-19 10:29:48 

绘图 崔洋子

■ 鲸 言

前不久,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第9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同时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9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家展商带来的30多万种精品力作,汇聚成书的海洋。然而,徜徉在图书的海洋里,却只能看到数量极少的与海洋相关的书籍。

海洋图书产品主要有海洋科普、海洋文学、海洋绘本、海洋学术等。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虽然有《深海探索》《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等海洋科普读物,《星鱼》《北极焰火》《我的海岛我的家》等海洋文学作品,以及《蓝色海洋》《海底世界》等海洋绘本,但总体来说,海洋类图书种类和数量很少。其中,海洋科普、海洋绘本产品鲜成系列,多与探索自然、地理等作品一起打包推出。笔者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海洋主题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创作“清冷”的现状。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是神秘莫测的存在,人们在认知海洋的时候常常借助广阔的想象来弥补实际眼界之不足。这些想象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就为文本增添了奇异的魅力。在西方古典、近现代精英文学中,从《荷马史诗》一直到《老人与海》,大海是一个连绵不断的主题。

然而,纵览中国古典文学,有山水文学、田园文学、边塞文学,有爱情文学、月亮文学、江河文学,但缺少海洋文学。即便有《山海经》、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班彪的《览海赋》、西晋木华的《海赋》等,但此类作品的数量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里犹如沧海一粟。从内容上看,它们或是一些惧海、恨海的神话传说,或是对海洋景物的描写,还构不成“海洋文学”这样一个文学门类。

海洋文学不只是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陈述,更重要的是要写出海洋与人的关系、写出与海打交道的人的精神特质来,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普希金的《致大海》、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等作品那样。迄今为止,中国确实没有揭示人与海洋的深层关系、写出海洋人生的作品。缺少这种作品的原因,显然是与中华文明一直以农耕文明为主有关,这使得对自然美特别敏感的文人墨客远离了大海,尽管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数量众多的海岛。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日益兴旺。但与其他题材文学作品相比,海洋文学依旧式微,只出现了邓刚的小说《迷人的海》、李延国的报告文学《南海的呼吸》、于坚的诗歌《只有大海苍茫如幕》等,寥若晨星。

21世纪,人类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海洋事业正在大踏步走向“深蓝”,从而也让越来越多的作家将目光投向海洋,将笔触对准深蓝。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先后推出了儿童文学作品《半岛哈里哈气》《少年与海》《寻找鱼王》《海边童话》等优秀半岛文学作品;作家许晨在随同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母船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并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海南青年作家林森凭借中篇小说《海里岸上》获得了2018年度的人民文学奖,引起了文坛对海洋文学的关注……

这些以海为创作内容的作家大多与海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基本生长或生活在海边,在海洋文学创作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而更多内陆地区的作家要么对海洋兴趣不大,要么不熟悉海洋领域,这与我国全民海洋意识薄弱不无关系,这也是目前我国海洋题材文学作品较少的原因之一。

文化既有先导引领意义,又有升华激励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创作活动一定要乘势而上,与国家走向深蓝的步伐同步而行。在海洋科普方面,应该有更多海洋科研人员俯下身来,用优美的文笔为读者写出一些知识全面、通俗易懂的海洋科普作品。而各家出版社也应搭上蓝色经济开发热潮这班“高速列车”,多策划推出海洋图书,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推进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