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9-09-17 14:35:11 

(发表于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海洋强国论)

海洋农牧化工程是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有计划地繁育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浅海滩涂,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重点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稳定近海捕捞业,积极拓展远洋渔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推进我国海洋渔业逐步实现科学化开发、集团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和系列化服务,建成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海上农牧场。

一、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的必要性

我国的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增加值占海洋增加值的50%以上,实施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不但事关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拓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培植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l4,人均占有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耕地之问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0世纪末我国人口已达到l3亿,到21世纪中叶可能达到l6亿,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光靠耕地不行,向海洋寻求食物是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l 350亿吨有机碳,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不与粮食争地、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海洋渔业资源,提高其生产水平,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耗、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21世纪我国解决国内吃饭问题离不开海洋,耕海牧渔,发展远洋渔业,建设海上“菜篮子”,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二)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有丰富的资源条件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 000余千米。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据调查,我国海域鉴定的海洋生物种类达2万余种,20米内浅海面积l 300多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210多万公顷。目前仅利用l4,尚有70%以上的滩涂资源有待于开发利用。若把滩涂自然利用率(包括海水养殖等)提高到40%,加上每年围垦3万公顷用地计划,到2010年滩涂利用面积可达133万公顷。另外,我国沿海每年自然淤涨新生滩涂3万~4万公顷,到2010年可增加滩涂面积30余万公顷,这个数量与当年围垦的需求数量相当。据估算,若在2010年之前,把海水养殖面积增加133万公顷,则可增加海水养殖产量900余万吨。同时,还应当看到,海水养殖业与陆地种植业相比,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据估算,每公顷海面用于海水增养殖的年平均效益超过25000元,而陆地只有9 000余元,海陆效益比为2931,即l公顷海面大约相当于3公顷耕地。如果我国能有效利用管辖海域的l10,其经济效益就相当于目前我国陆地耕地的效益。因此,我国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不但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条件,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三)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重捕捞轻养殖,盲目追求海水捕捞产品的增加,致使近海捕捞能力逐年增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遭到了严重破坏,优质鱼类种群形不成渔汛,一些珍贵鱼种绝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海洋渔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有大量的浅海滩涂等待开发利用,鱼虾贝藻多品种增养殖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国家有计划地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开展多品种增殖,恢复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由“猎捕型”向“农牧型”、由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四)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是调整海洋渔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海洋捕捞业在海洋渔业中占主导地位,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70%以上。但目前,我国的海洋捕捞业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新的海洋制度的建立,传统渔场缩减,近海资源严重衰竭与捕捞能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油价上涨、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我国沿海将有一定数量的渔船面临转产,有相当大一部分捕捞渔工面临转业,不仅影响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而且影响到渔区安定。受资金和渔船船型影响,短时期内这批渔船转向远洋渔业发展难度很大。因此,调整渔业生产结构,转移大批捕捞剩余劳动力,实施海洋农牧化开发工程,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业,并搞好水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生产效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

二、海洋农牧化工程的基本目标

(一)总目标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中心,统筹规划,全面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依法治渔,强化管理。压缩近海捕捞能力,大力开拓远洋渔业,重点发展增养殖业,搞好水产品深加工,活跃流通市场,大幅度提高海洋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使渔业生产的规模、效益、质量走在世界前列,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由传统渔业迈向现代渔业,实现由海洋渔业大国向现代化渔业强国的跨越。

(二)基本目标

海洋农牧化工程的基本目标分为3个阶段,2000--2010年为第一个阶段;2010--2020年为第二个阶段;2020--2030年为第3个阶段。

1.2010年的规划目标

海洋渔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国海产品总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的水平上;海水增养殖产量占海产品总量的比重由l998年的37%提高到50%以上;名特优品种产量占海水增养殖产量的比重达到45%以上。海水增养殖面积达到160万公顷,在1998年的100万公顷的基础上年均增长5%,海洋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l998年的60%左右调整为50%左右,海洋一、二、三产业的结构l3趋合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化,浅海、滩涂、港湾全面开发的初具规模的海上牧场。

2.2020年的规划目标

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海洋渔业由增量型向增效型的战略转变。海水产品总量达到4 000万吨,海水增养殖产量占海产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名特优品种产量占海水增养殖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海水增养殖面积达到210万公顷以上。海洋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海洋诸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下降为40%左右。海上牧场基本实现经营产业化、布局科学化、结构合理化、操作现代化,海洋渔业快速向现代化渔业迈进。

3.2030年的规划目标

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水产品总量达到5500万吨以上,海水增养殖产量占海产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名特优品种产量占海水增养殖产量比重达到60%以上。海水增养殖面积达到300万公顷,海洋渔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为30%左右,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到位。海洋牧场建成,海洋渔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三、海洋农牧化工程基地布局

(一)“两岛一湾”综合渔业基地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滩涂贝类、港养鱼虾基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鱼、虾、贝、藻、海珍品综合增养殖基地。

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滩涂贝类、港养鱼虾基地,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海蜇、对虾、梭鱼、魁蚶、毛蚶、梭子蟹、文蛤等增养殖区。

长岛县、长海县海水综合养殖基地;长岛县、长海县鱼、虾、贝、藻增养殖示范区。

大连市、秦皇岛市、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日照市海珍品出口基地、苗种培育基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渤海捕捞区:主要包括辽东湾、滦河口、渤海湾、莱州湾渔场。

(二)黄海渔业基地

黄海南部江苏沿海以滩涂贝类、紫菜、对虾、鳗鱼为主的养殖基地,黄海南部海域鱼、虾、贝、藻增养殖区。

连云港以苗种培育、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渔业综合基地。

黄海捕捞区:主要包括烟威渔场、海洋岛渔场、海东渔场、威东渔场、石岛渔场、青海渔场、连青石渔场、连东渔场、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大沙渔场等。

(三)东海渔业基地

浙闽沿岸以扩大经济鱼虾的增殖规模为主,重点建设象山港对虾增殖基地和闽东虾鱼贝、闽中鱼虾贝、闽南鱼虾及海珍品增殖区。

建立浦东、宁波、舟山、台湾、温州等综合渔业基地。

东海捕捞区:主要包括长江口渔场、江外渔场、舟山渔场、鱼山渔场、鱼外渔场、温台渔场、温外渔场、闽东渔场、闽外渔场、闽中渔场、台北渔场、闽南渔场、台东渔场等。

(四)南海渔业基地

南海重点建设好珍珠湾珍珠贝和海参增殖区,建设大亚湾、大鹏湾、珠江口、钦州湾等一批增殖基地。海南岛、汕头、广州、湛江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建立面对港、澳市场的海鲜品综合基地。北海建立以珍珠、对虾、牡蛎、文蛤养殖为主的综合基地。南沙群岛建立外海渔业基地。

南海捕捞区:重点开发粤东近海、粤西近海、北部湾、七洲洋、西沙群岛海域、中沙群岛海域和东沙群岛海域、南沙群岛海域。

(五)外海、远洋渔业基地

外海捕捞重点开发沙外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鱼外渔场、温外渔场、闽外渔场、对马渔场以及南海外海渔场等。

远洋渔业在四大洋建立远洋合作捕捞基地和公海捕捞基地。

四、海洋农牧化工程的发展重点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和布局,宜实施以下几个重点工程,带动海洋农牧化工程

的推进实施。

(一)海水养殖工程

21世纪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是海水增养殖业。初步设想,用30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海水养殖工程,推动我国海水养殖实现多元化,即浅海养殖多样化、滩涂养殖规模化、苗种繁育工厂化、养殖设施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化、养殖饵料系列化,将我国浅海水域变成增养殖区。届时,海水增养殖业的产量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名、特、优、新、珍、稀高效增养殖品种要形成规模效益,其产量和产值在养殖产品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30%和70%。在实现海水养殖工程过程中,应逐步形成一批生产基地,主要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东海、黄海、南海的部分近海区。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区域特点,改善养殖环境,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精养高产,同时加快多品种增殖步伐。要积极调整增养殖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鱼、虾、贝、藻等水生动植物的多品种增养殖。适度发展虾类,大力发展贝类和藻类,重点突出鱼类。虾类,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减少病害,实行多品种轮养和增殖,增强抗风险能力;贝类,要以扇贝、贻贝、鲍鱼、魁蚶、毛蚶、牡蛎、文蛤、杂色蛤等为重点,扩大养殖面积,努力增加产量;积极发展藻类养殖,扩大浅海“海底森林”的覆盖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为食品和海藻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鱼类,重点发展真鲷、河豚、鲈鱼、鲆鲽等名贵品种,开发新型养殖器材,改进养殖技术,坚持筏养、池养、滩养、底播养、网箱养、潮间带养、工厂化养和增殖齐头并进。发展多品种混养、问养、轮养、增殖,以虾带贝,以贝保藻,以藻养珍,实现立体性、近深海连片的农牧化渔场。

(二)实施近海保护增殖工程

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占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总面积的79%,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因此,近海捕捞仍然是我国海洋渔业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产业。鉴于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近海优质经济鱼类下降,国家在近海捕捞发展方向上应采取调整措施,实施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把大功率渔船转向外海、远洋,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肃渔业许可制度,逐步实施配额捕捞,坚持禁渔、休渔等保护制度,压缩定置张网,限制拖网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作业范围,保护和恢复资源,提高经济品种的比重。积极增殖资源,扩大增殖品种,稳定并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大小黄鱼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选择适宜海区,扩大魁蚶、扇贝、鲍鱼、海参等名优品种的底播增殖规模,要通过生物移植,形成自然种群,增加采捕的资源量。对洄游性大宗鱼类,如刀鱼、黄鱼、鲅鱼等突破工厂化育苗关。对重要经济鱼虾越冬场、产卵场,国家有计划地安排投放人工鱼礁,创造鱼类繁殖生长的良好环境。要加快“海底森林”建设步伐,改善海域环境。要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向近海水域排放,对重要鱼虾产卵场的水质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保护鱼虾类的正常繁殖。要调整作业结构,开展拖、流、钓多种工具作业,合理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要狠抓捕捞过程中的渔获保鲜、保活,提高商品率和质量标准。经过几年的严格保护和积极增殖,使近海捕捞量稳中有增,经济鱼虾比重逐年上升,水产品的保鲜、保活率达90%以上。要加强原、良种工程建设,对目前已形成规模的养殖品种,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级原种场和省良种场,新建一大批高标准工厂化育苗室,繁育鱼、虾、贝、藻和海珍品健康苗种,形成主要养殖品种的种质资源库。要通过提纯复壮、杂交、三倍体育苗、驯化等方式,培育出抗病力强、优质、健康的新苗种。同时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名优新品种,推进养殖品种的更新换代。

(三)远洋外向带动工程

目前,世界远洋渔业发展态势对我国十分有利。从全球角度看,未来的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和平和发展仍将是世界主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许多国家对与我国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表示欢迎。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工资上涨,年轻劳力不愿从事艰苦的海上作业等原因,导致远洋渔业劳力短缺,渔业劳务价格大幅度上涨,使一些国家远洋渔业陷于困境。发达国家困难重重,发展中国家力不从心。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后,由于经济落后,缺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因此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一些发达国家因本国劳力短缺,也愿意出卖部分资源。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国家十分重视远洋渔业的发展,把远洋渔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尤其是我国近10年远洋渔业的突飞猛进,为今后远洋渔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加快远洋渔业的发展步伐。总的想法是,我国的远洋渔业要在“九五”基础上,巩固发展远洋捕捞船队和加强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形成海陆结合、捕捞与养殖并举,生产、运输、加工、贸易一体的远洋渔业新格局。国家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集体和个体大功率渔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拓宽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和生产领域。争取到2010年,国内200马力(1马力=0735千瓦)以上机动渔船大部分投入远洋和外海作业,要巩固发展西非、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渔业,拓展东非、东亚渔业区域,积极开辟印度洋和南北美洲水域的渔业合作。进一步建设好环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环印度洋4个远洋渔业基地。在搞好国际间渔业合作捕捞、加工、养殖的同时,逐步向公海区域进军。争取到2015年,国家组建现代化公海捕捞骨干船队,国内600马力以上机动渔轮重点转向从事公海大洋水域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长尾鳕科和南极磷虾资源的捕捞。公海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而且不受国际间渔业协定的限制和制约,是今后远洋渔业的重要拓展领域。外海捕捞重点是开发利用南海外海资源和东海外海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外海、远洋捕捞与加工、运销结合起来,实行综合经营,在国际上一些重要市场和港口招聘代理商,使我国外海、远洋渔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配套成龙的远洋业务网络,使更多的鲜鱼活虾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五、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工程的保障措施

海洋农牧化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工程,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多行业、多部门、多方面的组织协调,合理规划和布局才能实现。为此,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

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以船独立经营为主,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渔业生产体制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广渔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促进资源、资金、技术、劳力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国有水产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进一步把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企业,增强经济活力。要筛选一些项目,通过大力培育,使之成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辐射面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或生产基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全国,面向整个产业,不拘所有制、行业和地域,选择和建立一批骨干渔业企业集团、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作为龙头,国家采取重点措施扶持,使之逐步发展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具有较高产业化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企业集团,带动渔业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要加强渔业系列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苗种繁育服务体系、饲料加工生产服务体系、鲜活产品市场运销体系、海产品精加工体系和海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为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二)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建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必须坚持科技兴海战略,并加大实施力度。大胆探索渔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科技对海洋农牧化工程建设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要在主要养殖品种的原良种培育,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驯化和选育技术,海洋增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养殖生物高产、增养殖技术,海洋生态渔业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的保鲜、保活技术,高效饲料和添加剂新技术和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联合攻关,实现突破。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采取进入技术市场、“自由联姻”、建示范区、示范点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快捷、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实行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我国海洋渔业科研与教学的优势,重点培养适合海洋农牧化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定向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科技人才,特别是要注重培养海洋食品等精细加工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投入,推进“蓝色证书”工程的开展,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对渔民的系统的技术培训,以技术素质的提高带动海洋渔业实现优质高效。要坚持依靠科技教育促进企业升级换代。鼓励企业自办或与教学科研单位联办技术开发机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创办多种民营性的水产科技实体,加快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渔业经济与国际接轨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提高我国水产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培育和发展水产支柱产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我国的区位优势和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用好鼓励政策、选好开发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水产业。外商投资兴办的水产企业根据经营期长短减免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的企业,经批准允许其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外商投资开发的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苗种场等经营陛渔业基础设施项目,也可根据经营期长短减免企业所得税。要大力拓展国外合作领域,发展境外渔业,加快水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家应把远洋渔业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建立国家远洋渔业发展基金,用于远洋渔业重点项目开发。

(四)坚持依法治海(),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快全国海洋立法步伐,建立全国海洋管理的法规体系,实现以法管海、依法治海。加强对海洋开发活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海域使用管理许可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良好的海域开发秩序。加强渔政、海监、渔港监督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行排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近海鱼虾产卵场、索饵场的监督管理和对赤潮的监视、通报与防治。严格执行海洋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专项渔业资源品种的管理,加大对禁渔区、禁渔期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三无”渔船,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和对幼鱼幼虾比例的检查,加强对涉外渔船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捕捞案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藻类资源,引进、改良藻类品种,在-10米以上浅海区营造“海底森林”,防止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和局部海域“荒漠化”,大力扶持和发展生态渔业。在渤海区通过培植潮间带“草原”和修建高标准海堤加强海岸保护,以减少海潮侵袭造成的损失。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大力扶持海洋农牧化工程建设

广开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用吸纳渔民资金的合作制、内引外联的股份制、对外招商优惠制、重点项目招标制、国家扶持选优制等形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要把推进水产业的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含量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在项目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帮助水产科技部门加强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

(六)大力开拓市场,完善渔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抓好良种场、工厂化育苗厂的布局、定点目标标准化建设,搞好苗种繁育服务。建立国家海水鱼类养殖饲料工业基地,不断研究新配方,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鲜活海产品的运销,建立和完善海产品市场,对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及地域性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产市场,促使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扩大鲜活海产品销售,在重点产区开展生产、暂养、保活保鲜运输一条龙服务,使更多的鲜活水产品进入市场。规范鲜销渔船管理,建立船员统一调度,代理准确到位等符合国际惯例的运行机制。不断扩大鲜活海产品海上直销规模,提高鲜销业的综合经营效益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快水产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国际水产市场行情,为水产经营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搞好海产品精深加工增值,通过变型、变异、仿生、换装等措施,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开发海洋保健制品,采用酶解、提纯、提取等综合加工方式,全面发展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制品及海洋药用生物材料,使海产品最大限度地得到综合利用和加工增值。健全海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扩大水产品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名牌效益。

(参考文献略,1996年12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