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调整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05-06-15 15:06:05 

20055

一、以结构调整为总抓手,着力提高渔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2001年以来,青岛、威海、烟台三市紧密围绕省厅的总体工作部署,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渔业经济实现新飞跃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枢纽”工程,坚持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大并举,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改造传统产业,即改造海洋捕捞业。一方面,积极应对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签订和近海资源衰退的新形势,压缩捕捞强度,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改变过分依靠捕捞的产业格局。威海市压缩了20%的近海大型捕捞渔船,仅荣成市就达100多条。同时,引导部分从事近海捕捞生产的渔民转移到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水产品加工等行业上来。另一方面,将发展远洋渔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加大培植力度,扩大捕捞业发展的回旋余地。青岛市远洋渔业开始起步,正在积极争取西班牙政府贷款1 000万美元,建造6条超低温金枪鱼钓船,从事远洋渔业。烟台市远洋渔业有了新的进展。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2001年投资8 000多万元新建了4条远洋渔船。长岛县发展了6条,其中2条在苏丹、4条在泰国从事金枪鱼钓。我省远洋渔业规模和整体实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膨胀主导产业,即膨胀海水增养殖业。三市在搞好对虾、扇贝“二次创业”的同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做“特色渔业”的文章。青岛市按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品质调好,品种调新”的要求,重点抓好精品养殖,在全市确定了八大养殖基地,以此带动全市55 000公顷的水产养殖面积取得突破性进展,依靠科技和品质优势,塑造青岛渔业的新形象。烟台市提出“淡化产量指标,不背产量包袱,以渔民增收为总抓手,以提高效益为工作中心”的整体思路,把海珍品增养殖作为渔业增效的突破口,采取底播增殖、围堰精养等多种形式,重点发展海参、鲍鱼、虾夷扇贝等品种。全市仅围堰精养面积即达5 000多亩,一般亩产值3万~4万元,年增加收入1.5亿元以上。威海市将主攻方向放在名优品种的养殖上,沿海潮间带广泛开展大面积海底投石,大搞藻类移植,产值一年翻一番。

三是发展优势产业,即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青岛市大作地方优势品种的文章,将杂色蛤、罗非鱼等品种的加工出口作为渔业增效的“拳头”项目,以外销拉动地方品种的规模化生产。该市投资3 000万元建设的贝类净化与质检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20018月份投产,年净化能力5万吨,产品质量可达到欧盟标准,为加入WTO后水产品出口创汇开启了“绿色通道”。烟台市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投资2.5亿元的蓬莱海洋食品工业园,一期工程5 000平方米精深加工车间和8 000吨超低温冷库的冷藏加工厂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同时,规划建设蓬莱京鲁渔工贸基地,吸引国外客商进区投资,使该园成为以海洋食品加工、海洋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效产业化园区,以此带动全市创汇渔业的发展。威海市重点扶持渔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迅速扩大冷冻快餐食品、海带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的生产规模,实现多层增值,年内争取使精深加工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四是培植新兴产业,即培植休闲渔业。三市立足现有的渔业水域、设施,利用美丽的海岸风貌和独特的渔家风俗,将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和休闲渔业相结合,开展了游钓、赶海、坐渔船、住渔村、吃渔家饭等项目,发展假日旅游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威海市明确提出将发展休闲渔业作为今后新的产业方向,列入海洋与渔业的整体思路盘子统筹考虑,大力做好结合的文章,想方设法留住游人,全方位拉动消费。

二、海水鱼类养殖异军突起,成为高效渔业的生力军

2001年,三市在海水鱼类养殖上迈出了大的步伐,其规模、档次和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养殖结构调整中的最大“亮点”。青岛市积极探索海水鱼类养殖国际化之路。世界第二大鱼类养殖公司——挪威PANFISH公司在青岛投资建设大菱鲆养殖基地项目,计划一期投资1 000万美元,三期计划共投资6 000万美元,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

烟台市政府多次召开现场会,实行典型引路,带动海水鱼类养殖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莱州市海水鱼类大棚养殖产业化初具规模,自1999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该市养殖大棚发展到450个左右,面积45万平方米,存养量600万尾以上,主养大菱鲆、牙鲆、石鲽等名优品种。其中,大菱鲆存养量达100万尾,销售供不应求,每千克价格320元左右。大棚养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育苗、建材等产业的兴起。莱州市39个苗种场有90%以上盈利,2000年产值达7 000万元。不少濒临倒闭的砖窑厂也因此起死回生。

威海市针对养鱼生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环翠区政府规定,每建1万平方米陆地工厂化养鱼车间奖励20万元。每新上一个网箱奖励1 000元,发放财政无息周转金2 000元。每改造1亩标准化虾池从事养鱼奖励300元。区财政累计发放养鱼扶持资金2 000多万元。同时,推出了减免规划配套费、缓交建设费、简化开工程序等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养鱼者的积极性。目前,该区工厂化养鱼车间达20万平方米,网箱9 000个,虾池养鱼9 000亩,牙鲆鱼养殖6 600亩,鱼类存养量2 000万尾,仅此一项,年产值达3亿~4亿元。由于政策对头,发展环境宽松,全市形成了跨地域、跨行业经营的社会养鱼大格局,实现了资金、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势互补。寻山水产集团投资300万元,在乳山市建设一处6 000平方米的大菱鲆养殖车间。邱家、斥山等渔业公司也纷纷携资金到外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三、立足科技创新,渔业经济运行充满活力

2001年以来,三市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活力点,着眼于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通过机制创新、示范带动,推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青岛市积极转变观念,发挥海洋科技产业城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吸引技术成果在青岛开花结果的机制,通过技术作价入股等方式,为水产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提供成果转化应用的载体,逐步引导、培植海洋与渔业科技产业项目,改变了以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不利局面。现在,不少在外地实施的科研项目纷纷返回青岛创业。烟台市根据养殖生产需要,大力实施水产种子工程。先后引进欧洲鳎、海鞘等国外新品种进行试养实验。市政府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水产新品种的研究开发。

威海市将科技进步放在结构调整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开发力度,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是突出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带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支持的集生产、科研、推广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即全国唯一的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两个现代化渔业示范区之一和全省唯一的海洋水产高新技术示范园。投资1 000多万元改造原有的设施、设备,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中心科技园区,从事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开展了大菱鲆养殖、鲈鱼育苗、鲍鱼杂交、深水网箱养殖等10多个科研攻关项目,特别是大菱鲆全人工育苗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育苗量60多万尾,全部销售给养殖单位或个人。为保持科技发展后劲,加强了产学研的聚合,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创办了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研究大菱鲆和牙鲆的杂交育苗技术,以防止种质退化。目前,有13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威海落户。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寻山水产集团全面实施“科技兴渔”战略,通过内引外联、产学研结合,先后参与了3个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的科学实验,2001年又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大菱鲆全人工育苗技术开发,培育大菱鲆鱼苗500万尾,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三是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为推动深水网箱养鱼向高科技、集约化方向发展,分别投资120万元、10万美元从挪威、美国各引进一组深水网箱,进行名贵品种养殖实验,成功后向全市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采取“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的策略,先后引进了军曹鱼、半滑舌鳎等十多个极具开发价值的新品种进行养殖实验,成功后逐步推向市场。威海环翠区局长亲自带队远赴俄罗斯海参崴引进当地扇贝原种,计划用一两年的时间,将全区贝类品种全部调整一遍。

四、海洋综合管理扎实推进,依法兴海再上新台阶

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三市结合实际,加大了依法管海力度,法规体系渐趋完善,海洋执法取得新进展,海域使用两项制度顺利推进,海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局面基本形成。青岛市重新定位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把海洋管理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紧密结合,以“调整关系、规范行为、解决难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涉海各业健康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了“一年起好步,两年上台阶,三年规范化”的预期目标,被国家海洋局誉为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的样板市。该市坚持“立法先行”,近三年年均出台3个地方性海洋法规,成为全国沿海省市海洋管理法规最完善、法律规格最高的城市之一。为完善海洋管理体系,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海洋开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和“海洋事务咨询委员会”,负责重大海洋问题的协调和研讨论证。为增强群众海洋意识,加大宣传投入,通过举办海洋节、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论坛、海洋科技成果及产品展示交易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宣传海洋政策法规,普及海洋基本知识,依法用海的观念已被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依法管海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全力攻坚,大力推行海域使用两项制度。采取“先易后难”、“抓重点、促全面”的办法,使重大用海项目、海域确权发证和使用金征收工作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市已发放海域使用证510份,其中重点海岸工程项目31个,征收海域使用金1 600多万元。

烟台市狠抓《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在海域使用金征缴上力求大的突破。该市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如期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成立了海洋事务所,作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论证机构。投入20多万元用于海洋监测中心的建设。认真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开展执法监督检查,维护海域使用秩序,树立海洋综合管理部门的形象。

威海市全面启动海域使用证发放和海域使用金征收工作。对新批准的20余个用海项目按程序进行了论证。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依法查处海洋污染事件,在协调处理海域使用权纠纷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从总体上看,三市尽管当前海洋与渔业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渔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海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喜忧参半,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捕捞业面临严峻挑战。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生效和近海资源的持续衰退,使我省海洋捕捞业举步维艰,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捕捞比较效益大幅下降,渔船待港现象突出,转产、转业矛盾加剧,捕捞出路堪忧。

二是海洋污染严重,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资源的衰竭。特别是作为鱼类产卵场的渤海湾遭到了空前的破坏,赤潮频发,污染源有增无减,给我省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渔业发展平衡性有所增强。渔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入高、风险大、产出高。当前,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远洋渔业、深水网箱养殖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的发展。渔业结构调整差距拉大,捕捞比重大的市如威海的荣成等,捕捞渔船的出路矛盾十分突出。远洋渔业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真正走出去的渔船仍为少数。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亟待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对我省海洋捕捞业的负面影响。省厅应积极建议省政府出台应对挑战的措施,加快压减捕捞渔船的数量,争取省拨专款扶持压减渔船和渔民的转产、转业。

二要高度重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重点应对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尤其是鱼类产卵场和近海水域自身污染问题,从源头抓起,加大污染治理和监察力度;严格休渔制度,控制捕捞鳀鱼和玉筋鱼,保持产业链的平衡。

三要加大增殖放流工作力度,大力营造“海底森林”。建议申请发行渔业增殖福利债券,筹措增殖基金,扩大增殖规模和品种,有效利用水域的初级生产力。要启动近岸海域的人工鱼礁工程,营造“海底森林”,为鱼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回捕率,逐步增加渔业资源总量。

20055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