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原标题:打造海洋文化品牌青岛,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万年前大珠山遗址人类活动遗迹,青岛城市文化包容古今、涵盖中西,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特色。青岛拥有涵盖各个历史时期,涉及史前遗址、古代建筑、宗教寺院、农渔遗产、海防遗址、近现代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存等地域鲜明的遗产系列,这些文化遗产是青岛市文化丰厚积淀的重要物证和载体,折射出青岛地区的历史精华与文脉,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与品质。7月17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苏满向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了关于青岛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
文物资源期待“活起来”
目前,青岛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6处,历史文化街区13个,传统文化村落14个,历史优秀建筑313处,依法注册登记博物馆100家,挂牌保护名人故居50处。八大关、小鱼山两处街区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据介绍,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市控规,实行“一张图”管理,实现了与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多规合一”。编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规划,八大关近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等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即墨故城遗址及六曲山墓群、琅琊台遗址、齐长城遗址和明清海防遗址列入“十三五”国家重要大遗址名录。2018年,由国家文物局与青岛市政府共建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青岛市成为引领黄渤海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支点。
目前全市已注册登记博物馆100家,实现了每9.4万人就有一处博物馆的目标,走进博物馆日益成为青岛市市民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全市通过多渠道探索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模式。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青岛山炮台、老舍故居、胶澳邮政局旧址等已辟建为文博场馆。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水师饭店旧址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场馆,万字会旧址作为青岛美术馆使用。工业遗产中,原国棉五厂、国棉六厂等老厂房均被开发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文物保护单位合理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报告提出,青岛市文物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文物建筑的开放程度不高,有效利用水平不强,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政策不够明晰,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程度亟需拓展。博物馆在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推出精品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欠缺,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文物资源实现“活起来”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推进青岛老城区申遗工作
据介绍,岛城将探索建立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实现文物资源资产的动态管理;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利用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共享、跨界创意和智慧应用为重点,有效发挥文物科技支撑作用。
完成《青岛市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公布一批红色文化遗产名录,修缮一批红色文化遗产旧址,发挥革命文物在红色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即墨故城遗址、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依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组织开展胶州湾海域水下沉船遗址调查发掘工作;积极推进中科院海洋科技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打造青岛重要的海洋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全力推进青岛老城区申遗工作。完成老城区申遗可行性研究,着手开展老城区文物保护规划和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万国建筑博览区”规划和建设工作,打造青岛市老城区保护和城市文化展示的重要品牌。
2021年博物馆突破120家
岛城将积极申办2020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博物馆,力争到2021年青岛市博物馆数量突破120家。将“博物馆城”融入国际时尚城建设,让更多博物馆集聚“时尚”元素,打造“可深情触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业大发展。实施“互联网+历史建筑阐释与展示”工程,利用网络平台展示青岛市历史建筑文化;推进即墨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介一批优秀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场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全力推进《青岛市文物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草案起草工作,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法治意识。严打文物犯罪,完善和拓展文物违法举报渠道,织牢织密文物安全保护网。重点落实“三防”系统建设,有效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护水平。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关于《青岛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初审意见中提到,要科学制定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落实“多规合一”,特别在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要做到规划先行,在市级规划统筹引领下,做到旧城改造与保护城市风貌、保护历史文物相协调、相统一。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保护文物成为公民素养和良好社会风尚。
初审意见建议,要充分利用青岛市近代文物史迹、近现代优秀建筑以及文化名人街区等独有的文化特色,将青岛打造成一个有内涵、有文化、有情怀的城市。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教育、旅游等各类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文物保护利用+”新业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青岛市的扶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相结合。同时,激发博物馆活力,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对博物馆的规划引导,使各家博物馆能够形成自身的展览、教育和文创特色;另一方面要整合博物馆资源,扩大展出量,释放博物馆的整体活力。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19-07-18/66859.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