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广东交付 深远海养殖或走出“水电”匮乏困境

来源:海洋知圈   发布时间:2019-07-09 16:41:12 

“澎湖号”

微信图片_20190709163924.jpg


发展深远海养殖时电从何来一直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究竟怎么解决?不久前“澎湖号”交出了一份答卷。


6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招商局工业集团合作建造的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在招商工业深圳孖洲岛基地举行交付仪式。作为全国首座深远海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的“两结合”特点成为其最大优势,即波浪能发电结合太阳能发电,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绿色养殖结合旅游观光,拓宽利润增收渠道。


从建造到交付仅用时半年


据了解,“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建设由国家自然资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广东省级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现代渔业发展用途)支持。


微信图片_20190709163927.jpg


作为“澎湖号”的设计方,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波浪能发电领域颇有成绩。“我们从事波浪能发电研究40年,在珠海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已经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电,在这种技术背景下,我们想到将波浪能和深远海养殖结合起来,希望能解决深远海养殖用电等问题。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了中国、欧盟和日本的发明专利授权,后期可实现向世界各渔业强国技术输出。”参与该项目的科研人员说。


就这样, 2018年“澎湖号”完成自主设计,2018年12月20日举行开工仪式,191天后完成建造并交付,考虑到春节假期,实际建造时间仅4个多月。“招商工业已经完全具备了养殖网箱量产能力,“澎湖号”大约二周以后就可以去渔场开展养殖了。”招商工业集团科研人员说。


在这样的“高速”建设下,“澎湖号”还给出了高质量的成果。法国BV船级社从“澎湖号”设计之初就已介入,对设计图纸、建造质量全程进行把关认证,并与招商工业集团和广州能源所一起,树立该类型装置的行业评价标准。


提供1万立方养殖水体

20人居住空间


记者随后在孖洲岛基地看到这台“澎湖号”,有几层楼高的“澎湖号”被分成了红白两色,养殖作业时,红色部分可以潜入水中,白色部分则浮在水面。


微信图片_20190709163930.jpg


据了解,“澎湖号”长66米,宽28米,高16米,工作吃水11.3米,可提供1万立方养殖水体,具备20余人居住空间,300立方仓储空间,120kW海洋能供电能力。“平台还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活鱼传输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养殖。”该项目科研人员补充。


不仅如此,“澎湖号”的半潜船型和方形的围网设计也为维修提供了便利。在现场可以看到,该平台红色养殖部分作业时下潜在水中,需要拖航、检修、保养、网箱清理和消毒等工作时,则可以浮起来,方便工作。


同时,该平台提供的20余人居住空间也为发展旅游提供了保证,平台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以达到能源供给的自给自足。“目前依靠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其所提供的电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平台日常所需用电量,但为了以防万一,我们也同时配备了500kWh蓄电池在平台上,保证断电时有持续能源供给。”该项目科研人员说。


海试完成后,该平台计划在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珠海市桂山岛养殖基地开展渔业养殖和休闲旅游应用示范,开启由绿色能源支持的海上养殖新模式,助力广东省“海洋牧场”建设。


广东将深水网箱养殖列为

新经济增长点


在6月30日下午举行交付仪式上,招商局工业集团与广州能源研究所签订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孖洲岛基地的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与广州能源所签订了《新型号半潜式波浪能发电、养殖、旅游综合平台联合开发及应用推广合作协议》,双方将就这一领域持续开展深度合作。


微信图片_20190709163933.jpg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能源室主任王海峰表示,我国海洋能发电技术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家海洋能专项连续两年立项支持波浪能与海上养殖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国家持续关注此养殖网箱项目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力求打造海洋能装备产业化的标杆性产品,以实际应用带动海洋能技术的进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深入合作,通力协作,进一步提升技术的成熟度,早日实现产业化。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发展处处长于培松也指出,现代渔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广东省已将深水网箱养殖列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经济增长点。希望各单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产学研联动,打造广东特有的深远海养殖技术,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经济增长点,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


此外,中国海洋捕捞控股有限公司、汕尾国泰水产公司、湛江国联水产等十余家养殖企业领导和代表也前来参观、了解该平台。一名来自海南的养殖企业代表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很关注,关心能养多少鱼,能不能回本等问题。目前看来,水产养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完美地解决了我们的困境,很有盈利的空间。

文 |《海洋与渔业》记者:孔一颖

图 | 通讯员:王明晔

美术编辑:周帆

审核:高晓霞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XngGI10NeuP4UpOGu_FAv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