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管理——专访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林山青
春节前,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了2008年我国海洋灾害的统计数据。本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林山青,就我国如何应对海洋灾害、加强海洋预警预报等工作进行了访谈。
记者:《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8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很大,但死亡(含失踪)人数却远低于以往多年平均数,原因是什么?
林山青: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和产业带的迅猛发展,大中型产业实体不断向沿海地区转移,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会随灾害本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加大了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向各级政府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海洋灾害预报服务;各级政府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愈加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减少人员伤亡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2008年,虽然海洋灾害强度较大,但由于受影响较大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地方政府切实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记者: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报机制是否已经完善,现状如何?有哪些设想?
林山青:近年来,国家海洋局不断加强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预警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包括海洋数值预报技术在内的多种海洋预警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强化海洋灾害预警条件保障工作,丰富各类海洋灾害预警报发布手段,努力开发各类精细化海洋预报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能力和水平。
但从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当前具备的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来看,我国的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尚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和挑战,主要是海洋观测预报体系尚不完善,能力不足。具体的表现是海洋观测的整体能力较弱,观测手段少,观测要素少,无法有效满足海洋预报工作的需求;海洋预报能力不足,预报产品单一,缺乏精细化、多样化以及具有针对性的预报产品。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继续完善海洋站、雷达站、海洋观测浮标、遥感等多种观测手段构成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络,构建并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预报体系,提高预警报精度、时效和时空分辨率。
记者:海洋预报减灾司是国家海洋局新 “三定”方案颁布后成立的职能部门,体现出国家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重视。2009年,预报减灾司在防灾减灾、保障经济建设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林山青:根据新的“三定”方案,我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海洋公益服务。2009年,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将继续深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第一,结合实际情况,继续完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预案的具体落实,进一步健全职责明确、流程规范、沟通顺畅、反应快捷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加强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提高预警报准确率,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
第二,继续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继续完善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完善四级海洋预报体系,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的现代化水平。
第三,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加大海洋灾害防治的辅助决策力度,建立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为海洋灾害的评估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强化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减灾责任意识,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设。
记者: 《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世界平均值。造成近年来我国海平面上升速率过快的原因是什么?海南省为何成为我国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地区?
林山青:全球变暖造成的海水膨胀、极地冰盖和陆源冰川融化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我国沿海海平面也呈显著加速上升趋势。
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世界平均值,主要是由于我国沿海海平面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流、季风和气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我国沿海部分地区地面沉降严重。例如,位于河口淤积平原的天津沿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地壳变动,加速了地面沉降,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2008年,我国南部沿海海平面升幅明显高于北部沿海,其中海南上升幅度最大。这与2008年我国南部降雨明显偏多密切相关,2008年全国降雨集中出现在夏季,广东和广西等沿海地区多次出现强降雨。8月,广东、广西的降雨量比常年偏多三成至五成,局部地区偏多五成以上。
记者:如何有效降低海洋灾害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损害,有哪些建议和对策?
林山青: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海洋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种类多、频率高、成灾重等特点。
针对海洋灾害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损害,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加大海洋灾害防治的辅助决策力度,为海洋灾害的评估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预案的具体落实,进一步健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沿海地区也应控制地下水开采,兴建和完善水利设施,合理调控淡水资源,加强沿海堤坝建设,提高防潮标准,加大对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有效降低海洋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的负面影响。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