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蓝碳多重效益 建设蓝碳示范区

来源: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06-06 16:05:51 

6月4日,在南海新区昌阳河湿地,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工程师隋海东和同事拿着检测设备、量尺在泥泞中对一片红树进行测量。

“这一批红树是前两天刚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引进后种下的,得勤来看看长势。”隋海东说,作为地域性植物品种,红树不大可能生长在北方湿地,但是他们尝试“南树北移”,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合作,在昌阳河湿地种下数百棵秋茄、木榄等红树植物。

昌阳河下游,适合翅碱蓬等物种成长,为湿地披上一层红地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有啥作用,值得隋海东他们天天来看?隋海东说,这些物种除了丰富景观外,还有更大的意义。

据了解,这几年,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把昌阳河湿地当成了实验基地,在这里大搞蓝碳计划。隋海东说,他们与国内多个院士团队和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成立山东省海洋碳资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碳储量调查和方法学开发等多项工作。现在,蓝色经济研究院利用海洋碳汇理论,更新海岸带管理模式,借助“南树北移”的经验,将翅碱蓬、红树林等固碳能力显著的植物移植到昌阳河流域,结合水质、地貌等外在因素,构建一个相对复杂的蓝碳生态系统,并结合人工干预、监测管理,形成一个可观察、可核查、可复制、可推广的蓝碳样板工程,为蓝碳系列理论提供实践基地。

昌阳河畔的翅碱蓬、红树等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呵护下成长着。不远处,蓝碳实验室中更是一派忙碌景象:各种仪器和瓶瓶罐罐之间,碱蓬籽被工作人员收集起来,经过多步的加工处理后,成为晶莹透亮的食用油。

随着蓝碳研究的不断深入,蓝色经济研究院在开发其生态价值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它深层的经济价值。

蓝色经济研究院将经济效益瞄准于碳汇交易市场。“以海带为例,把养殖过程中海带储存的碳汇进行核算,计量成碳排放权,拿到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开发管理机制上的经济价值。”隋海东解释着他们的“伟大计划”,目前,前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都已经做好了,今年9月份前,便能商讨出海带收获后碳汇的去向问题。

提及近期忙碌的成果,隋海东骄傲地拿出一摞厚厚的材料:相关的开发大纲数据、核算标准等一系列前期数据都已整理完毕,9月份,一份完整的方法学、交易体系就会制作完成,届时,蓝碳的经济价值将会如泉水般涓涓不息。

85公里的海岸线是南海新区鲜明的特征,也是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在打造蓝碳生态系统的路上,南海新区将海洋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资源优势,加快与院士合作,建设蓝碳大厦,打造国家级蓝碳科技创新管理平台、蓝碳科技工作者工作空间,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努力建设国家蓝碳示范区。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whnh.gov.cn/art/2019/6/6/art_40965_1777182.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