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是最大的“漏油”——访著名海洋学者王诗成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9-06-04 14:53:54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对于此次溢油事件的很多细节,新闻媒体说不清楚,实质上,一些业务主管部门也同样说不清楚,这充分暴露了我国灾难响应机制的不健全。”

  自渤海湾首次出现溢油情况至今,时间已过去近一个半月。这期间,迫于国家海洋局、各地媒体以及来自一些民间环保组织等多方面的压力,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终于采取了看似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在其后对外声称溢油现象已被有效控制。尽管在这之后,仍有船只在其海上作业平台附近发现漂浮的油带,但此时,公众则已开始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到严重的污染后果,及“康菲”赔付的力度。

  千夫所指之下,中海油和“康菲”的迟报理由是否合理?此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是否会成为渤海湾的长久之痛?事故发生后,长岛县水产养殖户遭遇的水产品大量死亡,又是否与此次漏油有所关?《新民周刊》的记者日前远赴烟台,对我国著名海洋学家、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副厅长、巡视员王诗成先生进行了专访。

  此次漏油,并非空前

  新民周刊:我们事先做了您的功课,知道您的老家就在长岛县的砣矶岛上,也是这次比较靠近漏游区域的地方,那里现在还能看见漂浮的油带吗?

  王诗成:现在海上具体是什么情况很难说,我这段时间也没有回去。但我其实在这次事故之前,在“康菲”的油井作业平台附近,就看到过漂浮的块状原油。这样的情况冬天会看得比较明显,因为冬天原油容易在水上形成结块,夏天会很快溶解在水里,不容易发现,但如果用脚浅浅地踩一下水面,抬起脚还是会看到鞋上有星星点点的油花。

  新民周刊:也就是说,您当时已经意识到是海上油井漏油了?

  王诗成:因为以前这种情况很少,也没有引起重视。再者漂浮在水上的原油块也不是很多,不像这次大面积的泄漏,所以,也没有想到会是海上油田开采的问题。

  新民周刊:那会不会是附近航船泄漏的燃料油呢?

  王诗成:这两者从密度、颜色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内行是不会混淆的。而且从中海油在此次漏油之初的瞒报行为来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按照它的社会公德水准,之前若有小范围漏油,它也一定不会告知公众。

  生态影响,或成渤海湾的长痛

  新民周刊:最近砣矶岛和大小钦岛,出现了大规模死鱼的现象,但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出具的调查结果却称,死鱼现象与此次原油泄漏无关,但同时也没给出鱼类死亡的具体原因。对此您怎么看?

  王诗成:对于这个死鱼的现象,确实不能笼统地讲是什么原因。水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说漏油是死鱼的唯一原因,当然不妥;但说“毫无关系”,是不是结论也太早了?!

  新民周刊:那么除漏油之外,又主要有哪些原因会导致水质变化呢?

  王诗成:从水质受到污染的角度来说,渤海湾附近的水质现在应该排除陆源污染的影响。所谓“陆源”污染就是随着河流从大陆上流到海里的污染源,这类污染主要表现在河口地区。而长岛县,尤其是砣矶岛,已经基本处于黄渤海的交界处,所以受陆源污染的因素很小。再者,渤海湾由于地理问题(由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三湾交界构成),水体本身自净能力很差,湾中水质要三十几年才能整个完成一次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有陆源污染影响它,那渤海湾中就几乎应该没有什么生物了。

  新民周刊:如此说来,排除掉陆源污染的影响,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影响到渤海湾的水质,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呢?

  王诗成:我认为渤海湾受到的污染应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像此次漏油事件这种较大的灾害,这种石油污染会使海里的水质发生变化,海洋生物对这种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一些要靠过滤海水中的微生物生存的贝类,当海水中含油量增多,它们将会受到很大伤害。第二种是燃料油带来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海上航船发生碰撞、沉船等,造成汽油或柴油的泄漏。如果说这次石油污染是意外,那么这种来自燃料油的污染,则是一个更长期、持续的过程,对局部海域环境影响很大。但话说回来,燃料油造成的污染,毕竟是不能和泄漏的原油相比的,原油浓度较燃料油要大得多,去年美国墨西哥湾漏油,被称作“生态9·11”,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

  新民周刊:依您看,这次漏油事件是否会对渤海湾水质造成长期的影响?

  王诗成:这是关注热点,但实质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中海油和“康菲”直到现在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告诉公众到底漏了多少油。一万吨、一千吨、五百吨,倒在海里的污染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泄漏出去的原油,有多少已经被回收,多少已经融入进了海水。因此,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只能笼统地说,只要一发生这种海底溢油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局部海域受污染的持续时间是非常长的。至于具体会持续多长时间,一年、两年还是五年?这个没有具体数据,是无法估算的。

  海上作业,难保万全

  新民周刊:去年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的漏油事件,就后果来看似乎更加严重。当时事故平台是属于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租赁方又是英国石油公司。这几个国家的石油开采技术,应该说都是世界领先的,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说明海上开采石油的做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或者说这种偶然的漏油事故,其实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带有一定的必然?

  王诗成:在海上开采石油,如果说要求百分之百不漏油是不可能的,即使像美国、英国这么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做到绝对没有漏油可能。因此,要求作业方一滴油都不漏是有些苛求的。但一个国家,如果要在海上开采石油,一旦出现溢油情况,就必须要有应急响应,而且要第一时间,对公众说清楚。

  新民周刊:但在这次渤海溢油事件中,中海油和“康菲”不但在事故发生之初采取了瞒报的做法,而且后来在它们告知外界溢油现象被有效控制的时候,很多船只依然在它们的作业平台附近看到油带,对此您怎么看?

  王诗成:关于溢油现象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这个问题,在刚刚得知此消息的时候,我就在“微博”上评论称“真假难辨”。为什么这么说?中海油和“康菲”说它们的溢油源已经查清,已经控制住了,这是它们的说法。而现在国家海洋局就此事件又有一个说法,就是你刚才提到的,作业区仍有船只发现油带。也就是说,事情本来原因并没有被完全找到。可能大的漏油点找到了,也堵住了,但一些小的漏油点可能还尚未被发现,还有原油继续泄漏到海里,对环境造成影响。

  中海油也好,“康菲”也好,作为一个企业,一旦出现这种漏油的意外情况,是必须要有应急措施的,保证尽快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漏油点,积极查清漏油原因。原油泄漏到海面上,面积是很大的,浓度也很高。同时,因为它轻于水,就形成了厚厚的油膜,浮在水面上。如果发现得早,尽快用围栏把它围起来,防止扩散,实施回收,这样就可以降低对海洋的污染程度。但如果这些补救行动没有及时实施,油膜在海水中被逐渐溶解了,污染面积就越来越大了。之前提到过,原油一旦溶入海水中,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且无法人为清理。

  数据背后,疑问重重

  新民周刊:迄今为止,我们拿到的最新数据是,受影响水质已达到了4240平方公里,这个面积相当于我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整个面积。但是中海油最开始承认溢油事故时,声称溢油面积只有200平方米,果真如此,为什么现在受影响区域会如此之大?

  王诗成:溢油200平方米的概念简直就是在骗三岁的小孩!既然是溢油,就不可能只有200平方米。我们试想一下,就算是一个水管在马路上爆了,还得掘地三尺,找到这根水管,再把它控制住,这期间要漏出多少水?何况,油井和输油管道到底是在海底?压力之大是自来水管能比的吗?美国方面6月14日检测到的渤海溢油面积就已达到了313平方公里,造成劣四类水质840平方公里。这可以说是相关责任方抢救不及时造成的。

  新民周刊:但目前,就国内的新闻媒体而言,对此事件后果的报道也是众说纷纭。让人很难客观了解事件后果的全貌,这是为什么呢?

  王诗成:对于这个事件的很多细节,新闻媒体说不清楚,很正常,因为信息源不正常;事实上,一些业务主管部门也同样说不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这充分暴露了我国灾难响应机制的不健全。按道理,漏油区域达到200平方公里,这就是一个重大事故了!(杭州西湖的总面积为6.33平方公里——笔者)但现在,就连政府也对此事说法不一,那么普通民众包括媒体怎么可能弄清楚呢。

  中国的事,最怕不了了之。拿大连来说,去年中石油储油罐大爆炸那事儿,漏进大海的油,至今怎么了?海洋生态如何?也没有个跟进的交代;现如今渤海的中海油又有事了,以后也断不了事……

  问题的根子是:你出了事别尽“捂”啊“哄”的,一拖一两个月,这才是公众最恨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