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塭
塭,如我一样的北方人,多半是不会知道此字为何意。这并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一定产生一方文化。到了汕尾我才知晓:塭,跟“温”同音,有土地温暖之意。在汕尾,塭者,特指海水淡水交汇有暖意的渔场也,亦唤作“塭场”。
塭场,有养鱼的,有养虾的,有养蟹的。一般几十亩至百多亩不等。塭场,与海相通,也与河相连。水口处设闸若干,潮来任其涨满,潮退晒塭。潮涨时,在闸口置网,网网不空。网里网住的是鱼、是虾、是蟹,还是什么别的生猛海鲜,那要看运气了。
塭场,汕尾海岸浅滩上多有之。近年,汕尾长沙湾晨洲村在塭场里养蠔闻名遐迩了。
蠔,别名生蚝、牡蛎。蠔是繁体字,简化字是蚝。我喜欢用繁体字的蠔,笔画多、厚实、有蛮劲儿,符合蠔的性格。简化字的蚝太单薄,太轻飘了。在汕尾,把产蠔的浅海称为蠔浦,养蠔的蠔田就为蠔塭了,养蠔的渔人当然叫蠔民了。
早年,晨洲村只是一个自然岛屿。这里的陆地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而浅海区域却阔达、水质优良,海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附近的生态系统完好,各种自然条件优越。水的盐度偏低,水温适中,在15℃~25℃之间,特别适合蠔的生长。当地朋友开玩笑说:“随便往水里扔块石头,都能长出蠔来!”
“真的吗?”我听得瞪大眼睛了。
走进晨洲村,真是大开眼界。这里用蠔壳砌墙,用蠔壳盖房子,用蠔壳屑铺路,用蠔壳屑筑堤堰……从村中心广场到村庄的角角落落,无处不弥漫着蠔的气息。
这里有中国首个蠔文化博物馆。蠔的前世今生,用文字和实物一一展示出来。看罢晨洲村蠔文化博物馆,我们来到晨洲村后的海滩。只见海滩上到处都是一块一块的蠔塭,戴斗笠的蠔民正弯腰劳作,托石、打桩、摸蠔、采蠔。见我们来访,便远远地招招手,算是对客人的问候了。
晨洲村共有1.4万亩蠔塭。好家伙,每年产蠔1.4万吨呢!晨洲蠔,以其肥、嫩、鲜、美而饮誉四方。正宗的晨洲蠔,蠔肚子是白的,耳朵厚而黑,且有6片。非晨洲蠔,就难说了。
如今,晨洲村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蠔乡了。
蠔有“海底牛奶”之称,生蠔干又被称为“蠔豉”。汕尾话“蠔豉”音近“好市”。早年,汕尾人往往开年时把发菜与蠔豉同烹,图的就是“发财好市”的好彩头。清代李调元曰:“蠔,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皆美味。”汕尾人喜欢食生蠔。刚刚出海水的生蠔,还带着海洋的鲜度,肥硕鲜腴。把蠔肉抠出来,撒上几滴柠檬汁,或者蘸芥末食之,鲜美无比。汕尾朋友不无夸张地说:“一蠔下肚,雄风骤起。”
哈,够劲儿!
■ 李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