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呼吁:三亚不妨建海盗博物馆

来源:黄晶   发布时间:2015-05-21 02:54:27 

在三亚建座海盗博物馆

中新海南网2月16日电 据海南日报报道,海南周刊讲谭版不久前刊发的陈光良教授撰写的《海南历史上海盗曾祸乱不断》在海南学者当中引起关注,海大学者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呼吁,在海南三亚建起海盗博物馆。

“自唐代以来,海南海盗就开始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海盗文化由此成为海南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页,建立海盗博物馆,或许是向世人展示海南灿烂的海洋文化的一种最佳方式。”周伟民说。

海南岛曾海盗来犯众多

海南岛是南中国海的一个大岛,位于中国通往南洋各国和西方国家的要冲,岛屿四面环海,沿海港湾成为海盗活动一个又一个的据点。周伟民说,海南岛山高皇帝远,使朝廷“不暇上闻”,也造成了海南海盗猖獗泛滥的现象。

公元1267年(咸淳三年),正是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时,海盗陈明甫、陈公发划地为王,占领五十余村,自号三巴陈大王,他们乘双龙大船,衣王者服,用王者器,企图建立自己的权利机构,其威势所及,远及漳州、潮州、广州,近至钦州、雷州等地,陈氏王国称雄于三亚海滨。

周伟民介绍,在海南岛沿海穿梭来往劫掠的海盗,不仅有海南当地的海盗,还有来自福建、广东等的海盗,如吴平、曾一本、林凤、林道乾、李茂、杨二、杨三、乌石二、张保存、郑一嫂等,均来过海南岛沿海一带抢劫。

明傅元初《开洋禁疏》云:“语云,海者闽人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为盗,啸聚亡命脉。”可知沿海穷民,在走投无路时,走海从盗是经常发生的事。当然也有非饥寒交迫入海者,这些都造成了海南海盗活动猖獗泛滥。

海盗功过成败两重天

“历史的海南海盗,是否都是凶恶残暴、万恶不赦的历史罪人呢?非也!”周伟民说,宋代的海盗陈明甫和陈公发,在三亚鹿回头占据地盘七年之久,从邢梦璜代表官方所写的记载中,就明白了海盗群体是个多面体的道理。

海盗陈明甫和陈公发,在正史记载的形象是“狼贪虎暴”,祸国殃民。而透过正史记载的字里行间,我们可领会到这段记忆中的历史是,宋朝官吏弹压黎酋,黎族百姓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揭竿而起,与崖州各地百姓连成一片,一起对抗官兵,其反抗势力之强大,令官军“不敢兴问”。

周伟民说,明清时代海南海盗之所以猖獗,其中重要原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沿太平洋至南海一带商船来往频繁,海盗亦商亦盗,他们在海上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盗长期在海上航行,在海南岛万里长沙、铁板洋、七洲洋、昆仑洋等危险航道,都被海盗征服,由此“畏途”变“通途”。

换句话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海盗猖獗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海盗在海上进行掠夺的同时,也开始了海上通商贸易,他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骚扰者和破坏者;但他们又是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勇猛人物,无形中促进了造船业、航海技术的发展壮大。

建议:在三亚建一座海盗博物馆

周伟民说,从唐代有文献记载海南海盗开始,一直到清代都无法消灭,海盗文化俨然已成为海南海洋文化的不可或缺,建立海盗博物馆,对于保护、传承、展示海盗文化,体察社会民生大有裨益。

挪威人在比格半岛上建立的海盗博物馆驰名世界。在挪威人心目中,海盗是勇敢的化身,是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他们以自己祖先的那段历史为荣,他们通过海盗博物馆的平台展示了自己的海盗文化。

周伟民等海南学者认为,唐宋期间已有海盗在海南岛上安营扎寨,尤其是三亚(古振州)的海盗活动,这些宝贵资料的研究迫在眉睫。如果在陈明甫、陈公发设为据点的临川鹿回头处设立一个海盗博物馆,或是一条根据史料复原的海盗船,或是一个永久性的展示研究馆舍,都不失为保留海南文化遗存的重要环节!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