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 达
前些日子,来了几个初上海岛的内陆朋友。陪他们吃饭时,上来一盆清蒸的小黄鱼,肚腹上泛着点点金黄的光耀,鲜度十足。我便请朋友们赶紧尝味,还介绍一些小黄鱼的特点。有朋友边说好吃边问:这小黄鱼长大了就变成大黄鱼吧?
我一愣。按事物一般的发展规律,小的总要成长为大的,何况小黄鱼与大黄鱼统称黄鱼,肚腹上都呈金黄色,小黄鱼是该长大成大黄鱼的。
然而,小黄鱼是一个品种啊。一个品种就是一种模块,锻造出来的即是模块所决定的品质和模样,如何会改变?何况,小黄鱼压根不叫大黄鱼哥呀姐呀,或者爹呀娘呀,大黄鱼也不喊小黄鱼弟呀妹呀、儿呀女呀,它们没有血统关系。看上去一大一小,形似,却只属于同一科而已。
小黄鱼就是小黄鱼。
这么一说,朋友笑了,是这个理。
不过也奇怪,大黄鱼与小黄鱼似乎从不相互往来。30多年前,在我们岛东部的岱衢洋捕捞大黄鱼时,捕获的大黄鱼都在两斤以上,大的七八斤也有,却从未有过体小的大黄鱼。现在,大黄鱼基本见不到踪影,小黄鱼倒还能捕到一些。为何大黄鱼群中没有小黄鱼,小黄鱼群中也不见大黄鱼?想来因为物以类聚吧。类不同,道相异,不相为伍,又哪能相聚?生活的区域、洄游的路线、生存的方式,全都不一样的。
“那是,那是。”朋友们连连点头。我们相聚一起,叫臭味相投。大家一阵哄笑。
小黄鱼与大黄鱼最相似的就是脑中有石头。你们见过鱼脑中的石头吗?大家看着我,一副疑惑的样子。我随手将吃尽了肉的小黄鱼头用筷子拨拉出来,露出一个小小的球状头骨,硬实。请服务员拿刀子击碎,呈现两颗瓷白色的小石头,半厘米左右,长卵形,三棱状,一头稍圆,一头较尖,轻巧却坚硬。朋友们用手捏捏,仔细察看,好生奇怪似的。
也因鱼的脑中有石头,所以黄鱼又称“石首鱼”。你们知道这鱼脑石是怎么来的吗?我继续以问题吊起朋友们的胃口。
很久以前,小黄鱼浑身披着金色的鳞甲,不时发出耀眼的金光,显得格外金贵美丽。为此,它到处闲游,常常戏弄其他的鱼类。在东海的另一侧,生长着一条丑鱼,丑得吓人,所有的鱼都把它当成怪物,纷纷躲避。丑鱼每晚都偷偷哭泣。“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龙王,我该怎么办?”有一天,龙王要选拔一位贴心的大臣,便下旨举行一场游泳比赛,谁胜出,就担任贴身大臣,还可满足一个愿望。消息传开,整个东海沸腾了,每张告示前都挤满了鱼。小黄鱼用力甩着尾巴,抽打周围的鱼:“让开,让开,我那么金贵的身子是你们能碰的吗?这张告示我揭下啦,你们走吧!”其他的鱼只好悻悻地游开。丑鱼在夜深时来到告示前,一看,眼睛亮了,仿佛看到了一团金色的火焰在眼前燃烧,兴奋地大喊:“太好了!我终于有机会向大家证明自己!”回去后,丑鱼就使劲练习游泳技巧,再苦再累,从没放弃。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龙王一声令下,所有参赛的鱼都争先恐后地往前冲,海上卷起了万丈波涛。小黄鱼跑在最前面,好像冠军非他莫属。它越想越骄傲,索性找了块石头,悠闲地睡起觉来。那丑鱼却奋力而游,终于冲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不知过了多久,小黄鱼迷迷糊糊地醒来,突然看见远方波涛滚滚,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睡过了头,便铆足了劲,拼尽全力,向前一蹬。可惜它没有认准方向,“砰”的一声,一头撞到了礁石上,昏死过去。最终,丑鱼拿了冠军。它踉踉跄跄地来到龙王面前,低着头说:“大王,恳请您把我变得像您一样美丽吧!”龙王会意地笑了起来,用手指轻轻往它头上一点,喊了声“变!”丑鱼立马变成了“东海小白龙”。小黄鱼从昏迷中渐渐醒来,不但与冠军无缘,而且它的头上永远嵌上了两颗白色的小石子。
自以为是,骄狂自满,不知天高地厚,可是要付出代价的。故事有点老套,却揭示一个基本的哲理。
朋友们频频点头。我又说,小黄鱼的性情其实还是温柔文雅的。你们看,它细细的牙齿,短短的尾巴,是不是一副憨实温和的模样?小黄鱼就显出刺少肉多的特点,除了清蒸,还可红烧、油炸,味道一样鲜美。
当然,我话锋一转,要说“小黄鱼”变成“大黄鱼”,或者“大黄鱼”变成“小黄鱼”的,也不是不行。
朋友们瞪大了眼,一副不相信的意味,疑惑的神情在席桌边倏地显现。
我笑笑,问大家:1949年前我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不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吗?
大家一听,哈哈地笑了,气氛一下子轻快起来。
当时的老百姓将一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十两重的叫做“大黄鱼”。1949年前,3根“小黄鱼”约合100块大洋,可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呢。“小黄鱼”当真金贵也。
现在的老百姓买根“小黄鱼”还是买得起,然而,哪能买得起小型的四合院?就连偶尔捕上来的大黄鱼也吃不起——一两千元一斤呢。时势可不一样了。
朋友们听了,一扫刚才轻松的气氛,脸上露出凝重的神色。
我说,多吃点小黄鱼吧。大黄鱼已吃不上,就用小黄鱼替代一下,说不定以后连小黄鱼也难吃到呢。
■ 复 达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