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舟山群岛的鱼多得无法形容。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从小在舟山的海边长大,赶海是我小时候的本业。
夏秋是观潮的好时节,也是赶海的好季节。
大潮汛时,浩渺的海水,似乎是宇宙的神灵,不知道从哪里来,不知道到哪里去。无边无际、浩浩荡荡。海水不停地向上漫。漫上海滩,漫到海堤,带来海的精灵。
有一种鱼,我们舟山人叫它弹涂,是一种会跳的鱼,头上突兀兀长着两只眼睛。
它们在涨潮的时候,聚集在一起,追随海水,不停地跳跃。
潮水退去时,它们就在海涂的淤泥中打一个洞栖身,常常警惕地出来进去,用发达的鳍划动身体,在洞口周围悠闲地觅食。之所以叫它弹涂,我想或许是因为它在海涂上经常弹跳的缘故吧。
我们用篾竹做成小小的竹箩,放在它的洞口,待它出来觅食时,进入竹箩便无法逃脱,成为我们的渔获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舟山群岛的鱼多得无法形容。
五六月份的阳生是真正的渔汛期。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涨潮就意味着收获。
随便找个网兜,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站在海礁边,把这装了网兜的竹竿往海水里插下去,然后网兜的边沿擦着礁石的边沿往上提,便有乌贼被捕捞上来。
有时涨潮的潮水也会带来水生动物。
顺着潮水的水边走,经常可以捡到被海浪卷到礁石上摔死的乌贼和海蜇。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捡到大黄鱼。
1970年,我去北大荒支边那年5月,正是捕黄鱼的季节。傍晚满载的渔船都回港卖鱼。
那个年代渔船上设备差,这些来卖鱼的渔船,只有一些简单的过驳装置。鱼货从渔船过驳到旁边的水产公司的绿眉毛大鲜船,是在桅杆上装一根拗杆,放一条绳子下来,两条船来回拉这条钩了蒲篮的绳子吊驳。蒲篮在船沿一碰,经常会有黄鱼碰落到海中。黄鱼内脏有鱼胶,里面有空气,一下子不会沉没,鱼会随着潮流漂。
我和同伴摇着小舢板,拿着手电筒,在海面搜索。那漂浮在海面的大黄鱼,手电筒一照鳞光闪耀,很快便捡了半蒲篮。
我把这些大黄鱼做成了鱼鲞,带到了北大荒,让北大荒的战友们也尝到了我们舟山的美味。
作者 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