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寻找中国海 第三集 科学之海(二)

来源:海洋生态大讲堂   发布时间:2019-03-11 17:10:32 

寻找中国海  

第三集  科学之海(二)

作者:李明春


(续)


【画面】 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

【解说】 什么是海洋调查?这是平常人不常见的专业术语。

科学这样定义:海洋调查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直接或间接的对海洋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及其他海洋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手段。以求获取海洋环境要素资料,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变化的规律,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海洋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说到我国的海洋调查,中国海洋大学侍茂崇教授在海洋调查教科书的序言中写到:“海洋调查方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从1953年山东海洋学院建立海洋系开始就正式设立了该课程。许多老师都不同程度的讲授过它,但是,它又是不断更新的课程,每一种新仪器、新方法的问世,都会带来海洋调查方法的变更”。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651.jpg

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


【画面】 海洋调查海上作业(资料)

【解说】 海洋调查的观测方式分为:大面调查、断面调查,有连续观测、定点观测和辅助观测。采用的方法有:卫星观测、航空观测、船舶观测、浮标自动观测、水下观测等。主要的调查项目是海区的:水文气象要素例如:水温、水色、透明度、水深、海流、波浪、海冰、盐度、溶解氧、PH值、营养盐(磷、硅、硝)等,以及气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风、云、天气现象等,还测定水中悬浮物、游泳动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水发光、声速、稀有元素、海底底质等。

船舶是海洋科学调查的平台,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海洋调查?尽管卫星、航空、机器人、载人潜水器、定置浮标等新的海洋观测平台不断的涌现,在某个方面填补了一些空白,甚至是创造了新的观测方法,但是至今为止,海洋调查船仍旧是世界范围海洋调查的最主要的运载工具,这是目前还无可替代的运载体。

 

【画面】 海洋调查的历史事件(资料)

【解说】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100年前。

说到海洋科学研究就离不开海洋调查,而海洋调查与海洋调查船紧密相关。世界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31— 1836年英国的“贝尔格”号海洋调查船,历时5年考察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达尔文参加了此次考察并揭示了珊瑚礁的成因,他于1859年出版了著名的《物种起源》。1872 — 1876年英国海洋调查船“挑战者”号遍及世界三大洋所进行的全球大洋调查,将人类研究海洋的进程推进到新的时代,使海洋科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次调查被誉为“近代海洋学奠基性调查”。

 此后,世界其他海洋国家也相继改装了一些海洋调查船进行海洋调查。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各国的海洋调查船都是以生物调查为主,直到1925年德国海洋调查船“流星”号问世之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才由以生物调查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海水理化性质和地质地貌调查为主的时代。其所获得的资料被海洋学界认为“海洋调查的代表性资料”。1947 — 1948年瑞典的“信天翁”号海洋调查活动,被誉为“近代海洋调查的典范”,该船在三大洋赤道无风带进行的深海调查,采集深海海底底质样品填补了三桅调查船“挑战者”号当时无法在无风带海域进行调查的空白。

马修·约翰·莫里是一个很生僻的名字,他与富兰克林、法拉第、爱迪生一样,是死后才出名的学者,他用被当成了废纸扔掉的航海日志收集了大量的风、海流、水温等数据,并研究整理出了世界第一部《海洋气象观测报告》(第一卷,1846年)。

约翰.默里在爱丁堡大学读了十年书,随“挑战者号”探险回来时还是学生。在学校里他不学规定科目,只学习自己想学的科目,因此因毕不了业而著名。他在参加了几次航海后,对海洋调查和研究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就在“挑战者”号探险之前调查成员已经确定,但因起航前一名助教级博物学家要求退出,默里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航海。1913年默里出版了他的不朽之作《海洋》,他最早在《海洋》这本书里使用了海洋学一词,他指出:“海洋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与地理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予人类的是不可估量的影响”。

 

【画面】 南森北极探险(资料)

【解说】 南森是多数学海洋的人都知道的名字,挪威人南森发现了北极海流。按照漂流速度估算,在当时他的探险船上需要准备5年的粮食。1893年夏,“弗雷姆号”船载着5年的粮食从挪威启航,在经历了重重艰难以后,最后,南森只能步行到达了距离北极点仅有224海里时,冰还是阻断了他们前进的道路,他只好返回。1896年6月,在弹尽粮绝时南森和约翰森遇到了英国杰克逊探险队而得救。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658.jpg

美国的海洋调查船,以大型船占绝对优势地位,图为海军T-AGS 66型海洋调查船


【画面】 世界各国海洋调查船(资料)

【解说】 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进行海洋调查仍然要依赖于船舶。尽管潜水器、卫星等新型运载工具的使用,但只实现了在海面以下小范围和高空大范围的海洋观测,而至今为止海洋调查船仍然是我们进行海洋调查最为常用的、最为有效的运载体,海洋调查船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综合性海洋调查船已不能满足海洋学各分支学科深入调查的需要,从而陆续出现了各种专业调查船和特种调查船。60年代是新建海洋调查船的大发展时期,1962年美国建造的“阿特兰蒂斯II”号首次安装了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现代化海洋调查船的诞生。

根据统计到1982年为止,全世界各类海洋调查船的总数已达到1600多艘,其中排水量1000吨以下的约占60 %;1000 —4000吨级的约占30 %;4000吨以上的不到10 %。拥有调查船最多的10个国家是:美国约400艘、俄罗斯约300艘、日本约200艘、中国约170艘、英国约80艘、加拿大约70艘、法国近70艘、联邦德国约40艘、挪威约30艘、澳大利亚约20艘。

其余近60个海洋国家拥有的海洋调查船舶总数仅约300艘。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是1957年建造的“金星”号。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701.jpg


【画面】 “向阳红09”系列海洋调查船

【解说】 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建造了一大批大、中、小型调查船,形成了我国近海海洋调查的基本船舶装备。1978年,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的第一艘“向阳红09”船完成建造,这是一艘纯正中国血统的,具有远洋作业能力的海洋调查船,从而使我国进入系列海洋调查船时期。

历史没有假设,当我们回顾我国的海洋科学与海洋调查发展历程时,人们不仅要问,我国近代海洋科学事业始于何时?

 

【画面】 青岛,观象山,观象台

【解说】 海洋,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另一部发展史。

最初,原始的人类对神秘莫测的海洋充满了恐惧,随着不断进化,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古人被迫开始战战兢兢地挑战海洋;当智商发达后,为了改变地缘分布的不均衡和实现欲望的追求,人类开始了征服海洋之举。从那时起,人类便视海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群雄争锋的疆场。

太平洋是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海水潮涨潮落,经久不息,波涛不偏不倚地拍打着沿岸各国的海岸,养育着万物的生命。

1912年1月9日,在青岛观象山上,一座欧洲城堡式风格的石彻观象大楼建成竣工,这就是德国“皇家青岛观象台”。

 

【画面】 山东威海、北洋水师

【解说】 时间回朔到1894年,在山东半岛北端的小镇威海卫,大清王朝的铁甲战舰游弋海面,黄龙旗飘舞之时,半岛南端的一个小渔村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随后发生的事件奠定了中国近代海洋科学事业的发韧,并直接影响了现代海洋事业的发展。

 

【画面】 清胶澳、章高元(资料)

【解说】 公元1891年,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来到了今天被称为“青岛”的这个地方。他拖着一条长辫子,捧着一道谕旨,把他的四个营同样托着长辫子的士兵布防在黄海之滨和山东半岛南端海边的几个渔村。这个人就是大清朝登州镇总兵--章高元。这标志着正是在这一年,清朝政府在胶澳地区设防,青岛作为清朝的一个海滨重镇建置开始。

青岛,日后中国近代和现代海洋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从这时开始初现端倪。

 

【画面】 德、日占领青岛(资料)

【解说】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以对德宣战的方式,攫取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权益。同时,日本接管了德国“皇家青岛观象台”,1916年“皇家青岛观象台”被日本人更名为“青岛观候所”。

 1924年5月,几经周折“青岛观候所”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1924年,“青岛观候所”开始了在胶州湾进行海上气象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就是根据该台大港验潮站多年积累的潮汐资料确定的。先后被定名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我国海拔高度的基准点。

1929年7月,青岛特别市成立“胶澳商埠观象台”,后改称“青岛特别市观象台”。1930年9月取消“特别市”,更名为“青岛观象台”。

建于1928年的青岛观测台海洋科是中国第一个海洋水文气象和生物观测研究机构。《中国海洋学史》考证:“中国近代海洋学首先在青岛萌发”,“青岛首先成为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发展基地”。

 

【画面】 宋春舫(资料)

【解说】 那还是1927年夏天,一位从欧洲回国的学者来到青岛,他是谁?他来青岛干什么?

就在几个月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接待了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宋春舫。

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喜剧作家,曾留学瑞士,精通英、德、拉丁等多种文字,回国后任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但作为海洋科学家却很少有人提及。宋春舫又是一位藏书家,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他曾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倡导建立中国海洋研究所。正是此举及其作为,使他不容置否地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海洋事业的先驱者。

宋春舫倡导建立中国海洋研究所之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本以为他会对国内的戏剧发展提出真识卓见,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宋春舫却向他说出了一个令人感到十分意外的想法。他说:在欧洲学习时,经常到摩纳哥去参观学习,在参观了阿尔贝大公所建的海洋博物馆时,他看见了许多海洋活体生物。然而,更令他感到惊奇的是阿尔贝大公自己亲自参加海上调查,并绘制了大洋水深图和海水温度变化图,这一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

从那时起他时常回忆起中国沉痛的海洋史,一次次的外侵都是来自海上,一个所谓的临海大国,却有海无防,更无海洋科学研究,这样怎么能不被外强凌辱?正是为此,他开始学习有关海洋科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收集国外海洋科学的参考资料。宋春舫早已暗下决心,回国后要为创办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所贡献一份力量。

那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宋春舫先生登上了青岛的观象山,叩响了国民政府青岛观象台的大门,找到了时任台长蒋丙然先生。

宋春舫的想法同样让蒋丙然先生十分惊诧,但蒋先生还是理解了他,接纳了他,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1928年11月,经国民青岛市政府申请并得到批准,中国第一个海洋水文气象和海洋生物观测研究机构,青岛观象台海洋科在青岛成立,宋春舫先生任第一任海洋科科长。

1930年秋,宋春舫请蔡元培先生到青岛,与时任青岛市长的胡若愚商谈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同时应用早已建好的青岛小港验潮井积累多年的海洋潮汐资料,使黄海海平面成为我国海拔高度的基准点。

 

【画面】 新中国成立

【解说】 1949年之前,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十分迟缓,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海洋科学事业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3年恢复国民经济,3年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重视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海洋科学事业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时期。

 

【画面】 各海洋学术团体、院校成立(资料)

【解说】 1950年1月,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群众海洋学术团体--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成立。同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组建成立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海洋科学全面、系统、规模化发展的开始。

1952年8月,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同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物理专业并入山东大学海洋系。1953年,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山东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了烟台、威海渔场及其附近海域的鲐鱼资源调查。这是新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海洋调查,为此后渔业资源和渔场调查提供了经验。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军事医学科研机构。

1956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国家重点科学技术任务规划及基础科学规划》,将《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第七项。这是中国首次将海洋科学研究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海洋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705.jpg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708.jpg


【画面】 全国海洋调查

【解说】 渤海和黄海是新中国海防的前出海域。1958年9月至1960年底再国家科委和海军的组织下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海洋大普查。全国海洋普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海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调查,编绘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地貌等图集、图志;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制定海洋资源开发方案;建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渔情预报系统;为加强国防和海上交通建设等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参加全国海洋普查的调查队员先后有600多人,他们来自海军、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水产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系统和单位,并且选调了一大批即将毕业的大学、高中学生参加海洋调查。1958年9月15日,黄海、渤海调查队和东海调查队的船只分别从青岛和上海出发,揭开了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

全国海洋普查的范围包括我国大部分近海区域。在28°N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海区,布设了47条调查断面333个大面巡航调查观测站和270个连续观测站;在南海海区内布设了36条调查断面、237个大面观测站和57个连续观测站。另外,在浙江、福建沿海的两个海区内布设了8条调查断面和54个大面观测站,进行了8个月的探索性大面调查。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东海区台湾省附近和南海区大片海域未能进行调查。

这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海洋普查,在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它改变了我国缺乏基本海洋资料的局面,更是因为这次调查的组织和实施突显出中国特色的各有关海洋单位的大协作、大联合,集中力量攻关、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毛泽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思想的活学活用。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711.jpg

国家海洋局建局初期的办公大楼(东长安街31号)

 

【画面】 国家海洋局成立

【解说】 全国海洋普查还催生了我国众多重要海洋机构的建立。1959年1月,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我国第一所海洋综合性理工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全国海洋普查也直接促进了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1964年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在国务院下设立国家海洋局,同年7月国家海洋局在北京成立。国家海洋局的成立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海洋科学和海洋管理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走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此后国家海洋局陆续在青岛、宁波、广州设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分局,还分别在青岛、杭州、厦门、天津、大连等地组建了综合性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和专业研究机构或中心。

1975年,在海洋调查暂行规范的基础上经过修订我国第一个正式的《海洋调查规范》出版发行。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714.jpg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温州试点区报告文集 精装


【画面】 全国海岸带调查

【解说】 1979年 8月,国务院批准统一组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简称“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目的是:初步查清中国海岸带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各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并做出综合评价,为海岸带管理提供基本资料和依据。调查的范围从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至10— 15米等深线,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在一些地区还应用了航空遥感技术,并进行了综合开发试验。

这次调查从1980年开始,至1985年底基本结束,加上前期的试验性调查历时8年时间,涉及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2 个单位,约1.5万人参加调查工作,使用了100多条船只,采集生物、地质样品约4万个,收集各种观测资料5788万字。取得大量资料、标本、照片以及录像和影片。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在近海海域开展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查,为摸清我国海洋“家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

2004年到2009年我国实施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海洋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调查范围涉及67.6万平方公里的我国内水、领海和部分领海毗连海域。专项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评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三项基本内容,是新世纪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摸清海洋“家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概括地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了10年时间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开始高度重视海洋调查船建造和海洋调查队伍建设。第14个年头终于有了第一部完整的《海洋调查暂行规范》,第25个年头我国第一部《海洋调查规范》正式出版。

我们绝不能小看这一本《海洋调查规范》,它结束了我国海洋调查研究杂乱无章的历史,开创了科学、规范和与世界海洋科学调查同轨的新时期。


(本集完)


特别声明:文中图片、材料等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编者注:

《寻梦中国海》一书,原书稿为作者李明春于2011年写就的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文学脚本而未能拍摄。之后,原稿以“一部没有拍摄的纪录片一一寻找中国海"为书名投送安嶶教育出版社,经与作者商讨后更改书名为《寻梦中国海》,于2013年12月岀版。出版时对原稿作了较大的删节,征得作者同意现连载为原纪录片文学脚本原稿。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90311170717.jpg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原青岛记者站站长、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


1968年入伍,海军北海舰队,197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今中国海洋大学),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土班结业。1974年毕业后分配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任调查船实验室主任,1981年任原北海分局办公室秘书,1989年供职《中国海洋报》至退休。撰有新闻、科普、散文、评论、传记、科幻等作品数百万字。

        

著《海权论衡》、《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渤海启示录》、《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等,传记《一代宗师一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


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一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d20yWncwVtYttPGC8zKe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