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苏鲁浙四省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来源:微信   发布时间:2019-02-15 14:09:32 

粤苏鲁浙是全国经济发展排名前四省份,2017年四省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827122亿元)的36%。

 

《2018年度广东功能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08—2017年这10年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增长了1.65倍,江苏增长了2.10倍,浙江增长了1.78倍,山东增长了1.63倍;广东的增长略高于山东,而低于江苏和浙江。

 

四省经济发展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四个省份,相互比较之下,有哪些值得互相参考与借鉴?

 

2019年1月22日,《南方》杂志推出增刊,就此作出解读。

 

粤苏鲁浙四省高质量发展对比分析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贯彻和落实这一根本要求,兄弟省份积极响应,加快布局,江苏重点实现“六个高质量”,山东出台实体经济“45条”,浙江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等特色鲜明的发展战略,竞相构筑新时代新发展战略优势。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外贸大省,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力争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再开先河,领先全国。

 

  (一)广东发展后劲出现企稳回升态势

 

  从总量数据看,广东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2008—2017年10年中有9年低于江苏,有8年增速低于山东,但2017年广东GDP增速均出现快于江苏、山东,表现出企稳回升态势。在2008—2012年期间,广东GDP增速均低于江苏,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也低于山东。在2012—2016年,广东GDP增速出现止跌企稳。2013年广东GDP增速8.49%,比 2012年回升0.33个百分点,结束2007年以来总体下滑状态,转入平稳波动。然而,与广东、浙江相反,这期间江苏、山东两省的GDP增速出现连续下滑,直到2017年这种下滑态势也未停止。2017年,广东 GDP增长7.5%,名列全国第二位,位居浙江之后(7.8%),与2016年相比,广东GDP增速持平,浙江GDP增速提高幅度最大,江苏回落幅度最大,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36.png

(二)广东发展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在2008—2012年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粤苏鲁浙四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出现急剧下滑,同时广东公共财政收入增速普遍低于江苏、山东。但在2013—2017年期间,形势发生变化,广东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江苏、山东、浙江,且出现差距拉大趋势。

2007—2017年粤苏鲁浙四省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变化趋势: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39.jpg

从货运量看,2007—2013年山东的货运量位居四省首位,2014—2017年广东替代山东位居货运量之首,且广东、山东、浙江三省均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

2007—2017年粤苏鲁浙四省货物运输量变化趋势(单位:万吨):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41.jpg

从各项贷款余额看,过去10年,广东各项贷款余额总量始终高于其他三省,山东始终处于末位。

2007-2017年粤苏鲁浙四省金融贷款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44.jpg


从增速变化看,2009—2017年,山东、浙江一直处于下滑过程,广东、江苏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自2012年转入平稳波动阶段,尽管粤苏两省变化趋势相近,但个别年份广东表现稍好。综合以上绩效指标,四省动能结构转换进程不一,效果差异开始显现,广东动能转换成效表现较为突出,也说明广东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被倒逼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自2012年开始进入比较主动的发展状态,到目前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已由较高的GDP增速显现出来。

 

  (三)广东创新驱动工业经济发展在四省中提升最快

 

  从反映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广东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最大,2017年,广东全社会R&D经费投入2343.6亿元,总量再次超过江苏,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5.2%;R&D经费占GDP比重达2.6%,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也略高于江苏,是浙江和山东的1.8和1.2倍。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下,广东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力增强,201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4万亿元,超过江苏,在四省中位居第一。近年来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发明专利成功率(专利授权量和申请量的比率)较高,2012—2017年平均成功率为34.3%,在四省中也位居第一。

 

  (四)广东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长期以来,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的行政审批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来说,繁杂的行政审批有可能带来致命的打击。为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来,广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做减法为培育发展新优势创造空间。2017年广东完成省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省直部门行政职权压减至5567项,比2015年公布的行政职权减少1404项,压减率达20%。为支持创新创业,广东加大放权力度,取消行政许可,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广东在大力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环节的同时,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主要做法包括出台方案加快打造“数字政府”,推动政府部门将分设办事窗口和审批服务系统整合为实体综合服务窗口和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深入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实施“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制度,使超过90%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

 

  (五)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足

 

  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广东的产业层次仍然偏低,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依然较小,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持续投资的动力减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广东不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落后于江苏、山东,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也不如江苏、山东。2017年广东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856.4亿元,均低于江苏和山东;浙江服务业投资也达到21553.2亿元,接近广东。特别是剔除房地产业投资后,2017年广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仅11232.8亿元,也低于江苏和山东,略高于浙江的11084.6亿元。

 

  (六)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比率偏低严重影响服务业发展后劲,广东服务业投资比率为51.4%,远低于苏鲁浙的63.5%、75.7%和83.3%。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融通严重依赖小贷公司,而广东的小贷公司发展不如江苏。截至2017年底,在全国8551家小贷公司中,江苏数量最多,为630家,广东以461家排名第四;小贷公司贷款余额方面,江苏(932.72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广东(855.6亿元)、浙江(668.24亿元)分别排名第三、第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来源。反观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势必影响全省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总量优势。

 

  (七)广东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高全球竞争力创造了机遇。广东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具有经贸合作中心、创新引擎和重要主导者的“多重功能”。广东的电子信息、家电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家具制造等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将产品和投资输出到沿线国家,开拓新的市场,拉动新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包含了珠三角的9个城市,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实力最强、活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其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竞争力已经具备世界级大湾区发展雏形。对比京津冀、长三角这两个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开放、务实、高效的平台功能;位于大湾区的工业企业可以借助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机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同时辐射和带动粤东西北地区的企业发展,提升广东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粤苏鲁浙四省产业体系发展对比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是核心与主体,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起支撑作用,四个要素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包括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广东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部分领域上形成了全国领先优势。一些地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如深圳已打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形成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三产以现代服务业等“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的跃升。

 

  (一)广东形成“三二一”产业体系结构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都是制造业大省,产业规模庞大。2017年,四省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86万亿元、3.86万亿元、2.25万亿元、3.29万亿元,合计13.26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7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份第二产业的比重均在42%-46%之间,除山东外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50%,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其中,山东第二产业比重占比最高,达到45.35%,广东第二产业比重最低,为42.37%;广东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到53.6%;山东第三产业占比最低,为47.99%。(山东政事注:据2019年1月29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发布的《201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解读》,山东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6.5:44.0:49.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47.jpg

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来看,四省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整体趋势基本一致,第二产业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与广东、山东、浙江不同,2017年江苏第二产业比重同比反而实现上升,比重超过浙江,显示江苏在工业发展方面的力度在增强。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广东第二产业的比重低于其他三省,仍需要警惕避免出现第二产业比重下滑、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49.jpg

  (二)广东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全国领先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基本建立包括供应商、生产企业、产业工人和物流服务商等在内的庞大生态系统,支撑形成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特别是广东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建立了全国领先地位。2017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34%,产业规模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

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从数量来看,江苏拥有18个国家高新区,数量全国第一;浙江为8个,山东为12个;广东拥有11个国家高新区,超过浙江,但不及江苏、山东。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17年末,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3.3万家、1.3万家、1.1万家、0.63万家,广东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遥遥领先,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显示广东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上的企业数量优势。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552.jpg

   (三)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经济发展动能仍较弱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纷纷出台相关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在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数字创意等若干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广东规划建立包括新一代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在一些具体领域上,广东取得了不错成绩。例如,数字经济指数排名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企业数超300家;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万辆,推广应用规模居全国前列;海上风电未来五年计划开发3000万千瓦,将带动形成过万亿元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等。

 

  山东、江苏、浙江近年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快培育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增长点。例如,浙江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培育形成以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全国领先。浙江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积极打造数字浙江。2017年,浙江全省全社会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连续三年超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9.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17.6%,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新动能;江苏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0%,新兴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25%左右;山东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如表5所示。与这些省份相比,广东优势在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但是仍主要表现在制造层面,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引领作用仍不突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动能仍较弱。

  (四)广东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不及苏鲁

 

  现代服务业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现代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广东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金融制度创新等试验区和物流园区;在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新型信息传输服务,推进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7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在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分别为2198亿元、4750亿元、1506亿元、4692亿元,占本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82%、8.92%、4.75%、8.50%。广东在现代服务业上的投资额及比重超过浙江,但不及江苏、山东。江苏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上投资较多,2017年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2.8亿元,增长71.3%,发展速度较快。山东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35.6%和20.1%。

 

粤苏鲁浙四省民营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民营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时强调,“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不仅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镇,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历来是广东施政方向的重中之重。当前,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单位数、实现税收、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第一,成为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主力军。2018年前三季度,广东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837.24亿元,同比增长7.1%,增幅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0.2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3.6%。

 

  (一)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形成规模与质量优势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各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均超过本省经济总量一半,浙江民营经济比重最高。2017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4.8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3.8%;江苏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约为4.7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5.4%;山东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0.8%;浙江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65.4%,成为浙江经济的铁柱钢梁。而与其他三省相比,广东民营经济规模具有一定的优势。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603.jpg

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省上榜企业93家,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江苏省上榜企业86家,位列全国第二;山东省上榜企业73家,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上榜企业60家,位列全国第四。这四个省上榜企业总数312家,在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占比62.4%。广东虽然入围企业数量未进入前三,但其资产总额持续增长,占比为27.01%,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6%的税收、65%的地区生产总值、77%的外贸出口、80%的就业岗位,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及独角兽企业。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60%以上的投资、75%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95%以上的市场主体,诞生了诸如华为、大疆、美的、碧桂园等全国著名乃至世界知名的民营企业。

 

  (二)广东民营经济外向型特征易受国际环境变动影响

 

  广东是外贸大省,对外依存度比较大。2017年广东对外依存度为7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2个百分点。从进出口总额来看,民营企业成为广东国际贸易的主力军。2017年,广东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8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省46.1%,占比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并且,2017年民营企业出口1.98万亿元,全省占比达到47%,首次成为广东第一大出口主体。对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而言,2017年,民营企业出口1.5万亿元,增长11.8%,占比高达76.7%。从结构来看,广东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等,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2.8万亿元,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7%。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摩擦。美国是广东出口的第一大国,占比达到17.35%。从2018年7月美国发布的大约1300个关税清单看,对美出口的家具、扬声器占广东出口同类产品份额超过30%,杂项制品特别是一些直接消费品(比如游戏用品、家具、坐具、灯具及照明装置等等)比例明显增加,而这些轻工机电产品均是广东的优势产品,也是出口大户。

 

  (三)广东民营经济增长动力呈减缓趋势

 

  从民间投资来看,2017年广东民间投资共完成2.3万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62%,同比增长12.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2017年,浙江民间投资完成1.8万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8.3%;江苏民间投资完成3.7万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0.7%,同比增长9.5%,增速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山东民间投资3.8万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比重为60%,增长6%,增速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与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相比,广东民间投资的规模存在一定的差距。2018年前三季度,广东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9.2%,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增长动力呈持续减缓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民营经济当前遇到了“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突发的不利外贸环境,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挑战,亟需自身的转型升级,亟需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强力扶持。

 

粤苏鲁浙四省竞争力比较

微信图片_20190215140607.jpg

2008—2017年这10年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增长了1.65倍,江苏增长了 2.10倍,浙江增长了1.78倍,山东增长了1.63倍;广东的增长略高于山东,而低于江苏和浙江。

其中江苏的竞争力自2012年超越广东后,分别是广东的1.031倍、1.038倍、1.050倍、1.054倍、1.019倍、1.042倍,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始终高于广东。而从1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江苏是四省之中唯一一个10年来每年发展趋势均保持上升态势的省份,显示江苏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相结合、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相结合、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非常稳健;2016年江苏竞争力一度被广东追近,是因为江苏 新经济发展受到了一些冲击,2017年江苏则又恢复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浙江经济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绝对主导,2012—2014年间持续低迷,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比广东还要大,但2015年以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在浙江迅猛崛起,浙江已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山东经济与浙江经济模式正好相反,山东经济长期以来以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为主导,严重依赖投资,传统产业与重化工业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近年来发展遭遇一定的瓶颈,也开始积极寻求新经济的发展与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

 

谁能率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

谁就能跑得更快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这句话,道出了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越拉越大的经济鸿沟。目前,广东经济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珠三角,粤东西北12个市只占了20%左右。

 

  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的现实,也是江苏、山东、浙江的现实,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面临的现实。“谁能率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谁就能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跑得更快。”《2018年度广东功能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课题组组长、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表示。

 

◆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已落在后面

 

  翻看江苏地图,苏南、苏中、苏北边界明确、泾渭分明。这种划分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还是经济差距上的划分。在浙江,同样存在沿海发达城市与浙西南山区市之间的不平衡,而山东则存在鲁东、鲁中、鲁西之间的差距。

 

  背后的原因,除了区位条件、资源要素等方面的差距外,还跟城市发展的“虹吸效应”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苏南是中国经济最先起步的地区之一。珠三角、苏南发展得越快,对周边城市人口、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烈。

 

  《报告》课题组执行组长、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范西斌表示:“广东、江苏两地政府都意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破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江苏率先出现了狼群效应:苏中、苏北等欠发达地区奋力直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比区域总量。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9万亿元,其中珠三角9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79.7%,粤东西北地区12市仅占20.3%。同是省内相对欠发达地区,江苏的苏中和苏北地区占了江苏全省GDP的40%以上。

 

  比人均指标。2017年珠三角人均GDP分别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3.48倍、2.84倍和3.77倍;而苏南地区仅为苏中的1.41倍、苏北的2.25倍。尤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2017年人均GDP为5.97万元,广东有14个市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只有宿迁和连云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财政收入指标。广东21个地市还有8个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100亿元,低于200亿元的有13个;而江苏全省13个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部高于200亿元。

 

  曾有人形象地比喻道,广东是几匹狼带领一群小绵羊在跑步,江苏则是一群狼在飞奔竞跑,发展后劲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范西斌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从总量数据看,广东的GDP增速2008-2017年10年中有9年低于江苏,有8年增速低于山东。2017年广东GDP增速均快于江苏、山东,表现出企稳回升态势。

 

◆江苏是怎样抹平发展鸿沟的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苏走在了前面。在江苏,曾经泾渭分明的苏南、苏北的界限,正逐渐被抹去。

 

  两地界限的淡化最明显地体现在交通上。早在10多年前,江苏省就提出在苏北地区“打一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淮海战役”。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此出台了给力的配套资金政策,使得江苏的高速公路密度多年前就跃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扬子江隧道、长江隧道等数十座过江通道连接江苏南北,让长江天堑变通途。未来几年,江苏13个地市将全部实现通高铁,形成南京1.5小时高铁圈。

 

  与此同时,江苏提出“南北共建开发园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两地共建,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有生命力的合作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曾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6年,江苏省专门出台文件明确,在南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要实现“干部、招商、管理、具体运作四个以苏南为主”。这也意味着苏北要抛弃狭隘的地域观念,要有“我的地盘可以让别人做主”的改革勇气。这也对调动苏南地区投资积极性、推动产业转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为苏南、苏北合作的样本,苏州宿迁工业园为广东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借鉴。发达地区将园区建设、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环境治理等先进理念,输入到欠发达地区,让其少走弯路。苏州宿迁工业园被外界解读为苏州工业园的“克隆版”。

 

  苏州宿迁工业园从零起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落户园区的各类企业共有181家,总投资384亿元,工业平均投资强度达每亩560万元。以2017年为例,园区以占宿迁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5%的GDP、13%的工业增加值和22%的企业所得税,园区已经成为宿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江苏在苏北设立南北共建园区共计38个,累计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0432个,大幅提升了苏北五市的区域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苏创新性地提出了重构江苏发展新版图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跳出地理上的划分,摆脱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梯度“排队走”的老路,打破三大传统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

 

  其中,“1”是指扬子江城市群,包括苏锡常、南京、镇江、扬州、泰州以及南通部分县,重在创新驱动、集群发展;“3”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城市,主攻现代海洋经济;以宿迁、淮安、里下河地区以及苏中部分县组成的生态经济区,重点是培植生态经济区,扩大生态竞争力;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中心城市,推动江苏纵深发展,使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这改变了苏北地区仅仅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现状。引导苏北跳出原来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也能够干得好的事情。”广东省工商联副秘书长潘丽珍在研究粤苏鲁浙经济发展时发现。

 

  目前江苏已经尝到南北区域平衡发展的甜头。潘丽珍举例道,以民间投资为例,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完成14614亿元、9658.6亿元、1321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6%、14.1%、10.7%,分别占全省民间投资总量的39.0%、25.8%、35.2%。 (作者:郭芳 史成雷)

 

粤苏鲁浙创新经验可互相借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7年11月,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超越江苏,首次排名全国第一。江苏、浙江、山东分别位于全国第2、第5、第6。此前,从2008年至2016年的评价报告中,广东连续9年位于江苏之后居第二位。

 

2018年11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发布,广东继2017年后再次蝉联全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第一。从综合得分来看,广东得分有所上升,达到59.55分,江苏得分稍有下降,得到51.73分,两省的得分差距从2017年的1.94分扩大到7.82分。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广东在创新方面的快速提升,得益于近几年来,广东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在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培育方面狠下功夫。

 

◆广东企业创新能力领跑全国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制度系列报告之一。自1999年以来,科技部已经连续19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2017年度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2018年度广东蝉联全国第一。那广东在哪些指标上表现突出?分领域看,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的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3个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分别排名全国第4位、第3位。

 

  从企业创新看,广东企业主力军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深圳为例,深圳自主创新最大的特点是“6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广东省工商联副秘书长潘丽珍举例道,在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华为、中兴通讯、格力电器分别位于第二、第五、第七位。 另据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广东、浙江、江苏分别有19家、18家、6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深圳有14家,仅次于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位列第四。

 

  从创新环境看,广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各种措施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吸引创新人才流入。 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是培育创新环境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广东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立了7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据2018年初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显示,广东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从创新绩效看,从反映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广东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最大,2017年,广东全社会R&D经费投入2343.6亿元,总量再次超过江苏,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5.2%;R&D经费占GDP比重达2.6%,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也略高于江苏,是浙江和山东的1.8和1.2倍。

 

  《2018年度广东功能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下,广东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力增强,201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4万亿元,超过江苏在粤苏鲁浙四省中位居第一。近年来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且广东的发明专利成功率(专利授权量和申请量的比率)较高,2012至2017年平均成功率为34.3%,在四省中也位居第一。

 

◆基础研究落后于江苏等其他省市

 

  与苏鲁浙三省相比,广东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水平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并不占优势。

 

  广东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不足。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广东在体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等二级指标上排名全国第4位,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

 

  与江苏相比,广东在本土高端人才方面同样差距明显,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调研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有45人,而广东仅21人,占全国2.6%;工程院院士江苏有25人,而广东仅14人,占全国3.3%;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江苏有272人,而广东仅190人,占全国5.3%。近年来,广东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先后启动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和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培育引进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和科研团队,为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仅2018年上半年,就引进和培养人才6516人。

 

  据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调研显示,全国254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江苏省20个,广东仅11个;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共有229所高校931个学科上榜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行前1%,其中江苏有23所高校111个学科,广东仅14所高校62个学科。可以说,广东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江苏相比差距巨大。 (作者:史成雷  张涛)

 

四省怎样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民营经济之间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粤苏鲁浙四省在经济发展活力方面的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7年工商登记私营企业数量方面,广东以381.6万家遥遥领先,江苏以258.6万家排名第二,山东209.7万家排名第三,浙江180.1万家排名第四。

 

  如何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创造力,对粤苏鲁浙四省而言都是重要命题。

 

◆广东还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2018年8月29日,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发布了《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从总量上来看,浙江省上榜企业93家,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但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27家,减少22.5%;江苏省上榜企业86家,比上一年增加4家,位列全国第二;山东省上榜企业73家,比上一年猛增15家,增加了25.86%,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上榜企业60家,比上一年增加1家,位列全国第四。

 

  据《2018年度广东功能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统计,2017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3.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5.4%,高居粤苏鲁浙四省第一。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约为4.7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4%,位居第二。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4.8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8%,排名第三;山东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8%,排名第四。

 

  综合起来看,无论是进入“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的企业数,还是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再综合民营工业企业数量来看,广东与江苏、浙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反映出广东还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粤苏鲁浙四省之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无疑具有最高的活跃度,“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民营经济政策一直比较稳定,得到的支持力度比较大。相比来说,广东一开始引进外资企业力度比较大,民营企业起步稍晚”。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已连续9年高于全省GDP增速。2018年11月,广东省推出“民营经济十条”,一口气推出10个方面、59个政策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来看,虽然广东目前在粤苏鲁浙四省中数量最少,但却是前四名省份中唯一一个自2012年以来每年数量都有增加的省份。与江苏相比,广东的上榜企业从2013年榜单的21家企业增加到如今的60家,而江苏则从2013年的93家企业减少到如今的86家,浙江从139家减少到93家。虽然江苏、浙江总量更多,但广东的民营企业正迎头赶上。

 

◆补齐民营工业企业短板

 

  在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广东民营企业则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广东诞生了华为、万科、美的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苏鲁浙三省来说十分抢眼。

 

  在“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方面,江苏位居第一,占18.05%,广东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占17.11%,浙江、山东分列第三、第四。具体到企业层面,前20名中,广东企业有7家,占35%,排名第一。从资产总额来看,广东以27.01%的占比遥遥领先,江苏以10.13%排名第二,浙江、山东同样分列第三、第四。在税后净利润排名中,广东企业包揽前五。在净利润过百亿元的18家企业中,广东占了7家,显示出较强的质量效益。在创新能力方面,按照上榜企业专利数量排名,广东民营企业同样占据前三名。此外,在纳税总额方面,排名前四的均为广东企业。

 

  但是也要看到,在广东排名靠前的民营企业中,房地产企业的比例偏大,比如资产总额位列前三的恒大、万科、碧桂园,均是房地产企业,在税后净利润排名前五的华为、万科、恒大、碧桂园、富力地产五家企业中,有四家是房地产企业,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反而不突出。

 

  《中国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虽然广东在民营企业总数量上远超其他三省,但在2017年私营工业企业数量方面,江苏28504家,浙江28004家,山东25328家,而广东仅有19918家,排在四省末位。在资产方面,江苏以34514.75亿元排名第一,山东30648.51亿元排名第二,浙江23253.84亿元排名第三,广东仅以21155.33亿元排名第四;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江苏59972.85亿元排名第一,山东59308.51亿元排名第二,广东31444.49亿元排名第三,浙江25814.26亿元排名第四。

 

陈鸿宇认为,“广东民营企业不仅仅只有房地产业发展得好,实际上,珠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但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广东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t1Z1HnaUmcU6nssvxQ7a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