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童谣,反映了潮汕海洋气息的民俗风情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9-01-15 09:43:52 

  作为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潮汕歌谣历史悠久,它以本土方言为载体,口耳相传、代系相承,反映潮汕地区“靠海吃海”“出洋过番”“敬神事鬼”等充满海洋气息的民俗风情,彰显着潮汕独特的地域色彩,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靠海吃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由于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潮汕人常向大海和江河讨生活,海鲜及河鲜成了潮汕人日常饭桌上的菜肴,童谣中也常出现这些水产品的身影如《天乌乌》:天乌乌,挈枝锄头去巡埠,巡着鲤鱼偷娶嬷,龟企灯,鳖打鼓,蟟蟜扛新娘,虾姑背囊箱,水鸡担布袋,田蟹来相贺,弟啊弟,你个新娘真秀丽,绿豆目,相公鼻,鼻屎耙落一粪箕。这首只有80个字的童谣中就出现了鲤鱼、龟、鳖、蟟蟜(一种贝壳类的海产)、虾姑(濑尿虾)、水鸡(青蛙)、田蟹等7种水产。

潮汕童谣,反映了潮汕海洋气息的民俗风情

➊ 图片来自 乐乎

  出洋过番

  潮汕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早在宋元时期,已经有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寻求生计。这种情况被称为“过番”(旧时称为“走南洋”),漂洋过海、在外国谋生的人便被称为“番客”。潮汕童谣中,有很多反映这种出海闯天下的作品。如:天顶一只鹅,阿弟有亩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收拾包裹过暹罗。“暹罗”是泰国的古称,至今这种称呼方式仍然在潮汕和泰国的潮汕人中使用着。又如: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潮汕童谣,反映了潮汕海洋气息的民俗风情

➊ 图片来自 乐乎

  民风民俗

  潮汕人信神意识浓厚,神明众多,外地人称“潮汕人的祖祠、宫庙多过学校”。潮人对神庙不论规制大小,统称“老爷宫”,神明概称“老爷”。

  这种社会风气自然而然也在童谣中留下了印记,出现了很多与敬神有关的事物。如:正月正,新仔婿,来上厅。二月二,牛仔好串鼻。三月三,犁耙称头担。四月四,妈祖做大戏。五月五,龙船满溪茂。六月六,尖担满地戳。七月七,多年乌,龙眼哔。八月八,牵豆藤,摘豆格。九月九,风琴嘟嘟走。十月十,油尖米胀到目瞌瞌。这是一首反映潮汕风俗的童谣《十月歌》,其中“妈祖”就是潮汕人在众多的“老爷”中拜得最多的海神。

  潮汕歌谣反映了潮汕人民的生活实况以及风俗习惯,充满着方言的趣味和乡土情趣,曾经陪伴着一代代潮汕儿女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潮汕歌谣以其轻快明朗的语调,蓬勃向上的精神,呼唤着人们对历史和童年时代的回忆。

潮汕童谣,反映了潮汕海洋气息的民俗风情

➊ 图片来自 乐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