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的海洋体育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1-15 09:41:19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体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的加深,海洋体育得以蓬勃发展。海洋体育要推广,文化教育需先行。浙江海洋大学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本科高校,致力于构建海洋体育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体育后备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将学生“赶下海”

    浙江海洋大学体育与军训教育部主任黄永良认为,加强海洋体育教育,必须将学生“赶下海”。

    从2014年开始,浙海大尝试开设一些涉海类的体育项目课程,如帆船、帆板、皮划艇、海上救生等,均是针对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特色课程。为保证教学顺利开展,该校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保障,购置了与课程相关的体育设施器材,包括帆船、帆板、皮划艇等配套设备,满足实际教学内容和操练需求。同时,该校还投资建造了揽月湖边的海上运动教学训练基地。

    令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主动选择“下海”。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余懿就选修了海岛野外生存与拓展课程,他表示:“我非常喜欢户外活动,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掌握和积累野外生存的技能、技巧,这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会有所帮助。”谈及涉海类体育课程备受青睐的原因,黄永良表示,一方面,与传统的体育项目相比,涉海类项目一旦走出校门,再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体育课程特有的教学理念和氛围,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目前,浙海大海洋体育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初见成效,特别是海岛野外生存与海浪救生两门课程已被列为浙江省在线精品共享课程。遗憾的是,出于安全性考虑以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等原因,“风筝冲浪”等课程一直没有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从课堂走向实践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体育教育体系初见雏形。该校计划构建一个涉海类体育运动系列课程,命名为“浪尖上的海洋体育+”。其后,桨板、皮艇球等新型体育运动也将纳入课程,以丰富体育课堂内容,全面提高学生海洋特色项目运动技能。

    黄永良认为,海洋体育教育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中,学生应该参与到海洋体育运动中。该校在现有每年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皮划艇赛、小铁人3项的基础上,还将举办海洋体育运动会,并继续在军训中推广环岛野外拉练、操艇登陆、海上救生等项目。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海洋体育项目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教育和文化传承相辅相成,浙海大海洋体育教育也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黄永良表示:“希望一些特色海洋体育活动能走出校门,依托学校的场地设施,逐步打造出影响整个舟山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品牌海洋体育赛事。”

    此外,浙海大一直努力将海洋体育运用到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方面。在去年浙江省第三届体育大会中,该校承办了5个项目,分别是定向、航海、龙舟、攀岩和体能测试。去年,浙海大海岛野外生存队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奔赴救灾现场,全力参与救灾工作。“正是因为通过海洋体育课程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之中。”黄永良说道。

探索海洋体育特色教学新途径

    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体育特色教学与运动训练成果凸显,硕果累累。

    去年12月初,浙海大海洋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让体育由高教的‘软肋’变‘亮点’——浪尖上的海洋体育特色课程教学”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优秀改革成果奖。

    此外,体育教学团队凝结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国内首部《海岛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训练教程》,2014年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017年获评浙江省高校优秀教材。有关学者认为,该教程结合地域优势,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和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系统研究分析了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开设所需的基地、活动项目、教学方法、装备保障等一系列环节,因此是国内第一部有关海岛野外生存的教科书。

    该教程同时表明,浙海大海洋体育特色教学凸显时代特征,开拓了海洋体育特色教学新途径,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方面开拓了“体验式生活化”教育,优化海岛野外生存生活拓展训练教材内容,为高校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开发和利用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提供了一条借鉴途径。  

■ 汪呈蕾 林珂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