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老港到世界港口巨人

来源:常德传   发布时间:2015-05-21 02:55:07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给我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工作情况。
我是1968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岛港工作的。三十多年来,我从装卸工人干起,当过电工、技术员。在党组织的培养下,走上科长、作业区主任、副局长、局党委书记岗位。1988年,我由局党委书记改任局长。当时的青岛港已历经近百年沧桑,码头年久失修,有的泊位已停用十五六年。机械设备老旧落后。仓库透风漏雨,低矮昏暗。堆场紧缺。航道窄浅。处处显示出百年老港的苍老和衰弱。 青岛港务局局长 常德传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我国特大型港口。十几年来,我以“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为座右铭,带领全港一万六千名员工,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将一个百年老港,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世界港口巨人。
港口吞吐量由2000多万吨,增长为去年的10400万吨,是十年前的5倍,成为国际亿吨大港。据统计,现在世界上亿吨大港不超过25个。外贸吞吐量由1500万吨增长为7000多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集装箱吞吐量从2万多标准箱发展到264万标准箱,是十年前的130多倍,从一个国内支线港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中转港,并跨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20强之列。上缴国家各种税费44亿元。港口规模由原来的一个百年老港,扩展成为现在的三个生机勃勃的新港。船舶的靠泊能力由一万吨级的小船扩大到20万吨级、30万吨级的超大型巨轮。港口资产由不足5亿元裂变增值到103亿元,为国家净增98亿元优良资产。建成投产了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矿石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现代化散粮专用码头及大陆港口规模最大的EDI信息中心,全国港口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装卸工人告别了手搬肩扛,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流程化、自动化作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并正在向信息网络密集型转变。工人高兴地说:现在是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员工的年人均收入由不足千元增长为去年的34000多元。住房由人均不足4平方米,增长为25平方米。16000名员工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房住,摆脱了贫困,摆脱了落后,摆脱了愚昧,安居乐业,富裕美满,成为港口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港口视察,并多次批示关于青岛港的调查报告,对港口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1995年,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交通系统“三学一创”典型和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并获得全国优秀企业、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去年又成为全国五家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中唯一一家服务性企业。我个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经营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回顾十多年来的创业历程,我们觉得搞好国有企业关键在两条:一是决策,二是风气。决策失误,全盘皆输;风气不正,一事无成。
1988年时的青岛港,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厚。我们感到,当时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于是我们提出了“港口生产的主战场在港外”的战略观点,要求全局树立起以“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用户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为核心的全新经营理念和“眼睛向外,面向社会的市场观念;信誉第一,货主至上的服务观念”等八种全新观念,实现港口生产经营重点从港内到港外,从现场到市场的战略性转变。在全国港口中率先走向市场,变等货上门为上门揽货,找米下锅。并不断地创新观念,创新手段,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为港口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多年来,我都是亲自到船公司、货主单位登门服务、征求意见。一家国际知名船公司的老总赞誉我们是跑市场的冠军。
我们打破传统市场观念束缚,树立起“青岛港是全国的港口、世界的港口,青岛港可为全国服务、为世界服务”的大市场观念,陆向海向双向扩张市场。陆向联手铁路、海关、船公司等部门,在内地广泛召开招商推介会,开通海关直通式运输和集装箱“五定”班列,把青岛港“搬”到了内地,架起了内陆地区通往国际市场的桥梁,方便了货主用户。海上开辟了30多条国际集装箱干线,每月有300多个航班把青岛港与世界各大航区连为一体,成为联通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港口的国际主枢纽港。
在开拓现存市场的同时,我们还利用港口的优势牵线搭桥,组装市场。无偿地为煤矿找用户,跑运力;组织多家小型钢厂拼装大型矿石船,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中发展自己。
我们坚持外抓市场开拓,内抓现场管理,超值服务,赢得市场。把质量、服务、信誉看作是青岛港的生命线,大力实施名牌服务,以用户满意作为服务标准,货主船方要求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让货主船方一时犯难。煤炭用户用普通煤嫌热量不足,用优质煤又嫌价格太高,我们就利用港口先进的设备,用多种煤混配出符合货主各种特殊要求的低成本、高质量的煤种,达到货主的满意。目前,我们已有集装箱核心班轮保班等八项服务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成为国家级名牌。许多货主舍近求远来到青岛港。如今,北起内蒙古,南到重庆、成都,西至乌鲁木齐,都有青岛港的货主和用户。
我们还大力实施对内对外开放,先后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其中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岛港,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近20家。为青岛港的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资金保障。港口吞吐量连续跨过8个千万吨级大台阶,超过亿吨。
同时,根据国际航运市场船舶日益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发展大趋势,我们瞄准世界港口前沿水平,围绕着发展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四大核心货种,坚持建设新港区与改造老港区相结合,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与时俱进,全力打造领先于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首先瞄准代表世界先进运输方式的集装箱业务,作为青岛港今后的发展方向。八十年代末,我们是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用码头,一穷二白,两手空空。仅有的2万箱是用两台门机一个一个抬下来的。不用说国际港口,就是国内不少兄弟港口也都远远超过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怎样才能摆脱落后,迎头赶上世界港口发展的潮流?当时建设新码头,一没有资金,二是时间太长。怎么办?我们从实际出发,决定把老码头改造成为集装箱专用码头,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加快青岛港的集装箱发展。我们集中全局的人力、财力、物力,土建、设备一起上,大打技改攻坚战。
正当全局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时候,91年7月19日夜,强风突袭青岛港,阵风高达12级以上的狂风刮倒了大型设备,掀毁了仓库;毁坏了部分船舶和码头,对港口造成很大灾害。面对巨大的困难,我们提出“两不变一不减”,即发展目标不变,改造目标不变,生产任务不减。冒着高温酷暑,白天晚上,连续作战。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码头改造,四台集装箱桥吊拔地而起。1991年底,在船公司、货主的支持下,青岛港首次开通了第一条集装箱国际干线青岛——美西航线,跨入了集装箱发展新的历史时期。1995年我们又抓住日本大地震神户港陷入瘫痪的时机,在中远集团的信任下,在青岛海关的大力支持下,承担起集装箱国际中转的重任,成为中国大陆港口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期间,我们咬紧牙关,几年时间一鼓作气,连续完成了5个集装箱码头改造,使装卸能力达到80万标准箱,并创造了年完成264万标准箱的奇迹。成为我国第三大集装箱枢纽港,跻身世界集装箱大港前20强之列。
我们的20万吨级二期油码头,是国家决定,用资3亿元,专为原油出口建设的。八十年代末建成后,由于无油出口而不能投产。风吹雨淋日晒,锈蚀日益严重。长期下去,不用几年整个码头就会烂透垮掉,成为一堆废铁。眼看着国家投巨资建设的码头得不到利用,我们焦急万分。为了盘活这座码头,我们走过了6年的艰苦历程。我们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方面组织工人加强看管保养,年年冒着高温酷暑,顶着刺骨寒风,搞好码头维护,保证完好无损。有一年我印象非常深刻,夏天烈日当头,工人们在长达几百米、直径不到一米、闷热难耐的油管里敲锈涂漆。为了防止意外,每个人都在腰上拴着一根绳子,定时保持内外联系。那年仅从管道里刮出的铁锈就有8吨多。另一方面,我们跑市里,跑省里,跑北京,四处汇报、呼吁。在国家计委、交通部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1992年年底终于通过国家正式验收,领到了合法的“出生证”,但工作并没有结束。由于无油可运,码头仍不死不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决定对码头进行返输改造,扩大功能,原油能进能出,同时下决心建油罐。当时说什么的都有。一些人讲,“老常真能胡造,码头都死了,还建什么油罐?这是在拿着钱填海。”我们顶住这些流言蜚语,带领员工,省吃俭用,筹资16.2亿元,用8年时间,分五期建设了180万立方米油罐。使码头从1995年开始接卸进口原油,当年即进口100多万吨。至今共进口中转原油5000多万吨,创收10亿元,发挥了巨大的效益,把这座耗资3亿元濒临废弃的码头盘活了,并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成为青岛港现在的四大核心优势之一。现在来看,不仅二期油码头一吨原油没有出口,就是一期油码头的原油出口也一度断流。正如后来员工所总结的,油码头改造救活了一个公司,盘活了二座码头。去年我们又将32座180万立方米油罐全部有偿转让给中石化,实现了强强联合。完成原油吞吐量2490 万吨,占全港总吞吐量的四分之一,进口量居全国港口第一位。
青岛港是为中国北方钢厂服务的矿石进口中转港,过去只能接卸1-2万吨级的船舶,年吞吐量100万吨。十年来,我们紧跟矿石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变化不停步,适度超前进行码头建设改造,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钢厂节支降耗服好务。先后组织对老港区进行了“五位一体”的改造,使靠船能力增加到5万吨级;与南非ISCOR公司合作,将一个年通过能力50万吨的多用途泊位,改造成为年通过能力600万吨的矿石专用泊位,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随着矿石进口量的急剧增长,在多年论证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我们又筹资18亿元,建设了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并采用亚洲最先进的设备。按常规,这样的码头一般需要4-5年才能建成。我们打破常规,科学制定工艺,采用先进技术,组织大兵团,海上陆上同时作业。每周我们至少两次到现场督查进度,每月召开两次现场协调会。在工程的关键时刻,深夜十一、二点,我冒着刺骨的海风,亲自指挥在现场。建设大军战高温斗酷暑,顶风雪冒严寒,克服地质复杂、软基处理等巨大困难,仅用18个月耗资18亿元,就使码头建成投产,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原先全港9个泊位1000多人的工作现被一个码头139人替代,并且昼夜卸率由1万吨提高到7万多吨,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租船市场。打造了青岛港的又一核心优势。同时,码头投产后,利用20万吨级船舶,每进口一吨矿石比用5万吨级的船舶就可为钢厂节省5-8美元,去年总计为钢厂可节省1.2-2亿美元。现在大型矿石船舶接踵到港,港口矿石吞吐量由十年前的100万吨增至去年的2588万吨。
十几年来,我们筹资近百亿元,建成投产了四大工程六大码头,进行了七十多项重大技术改造,没有一项失误,打造出了在沿海港口中独具优势的煤、油、矿、箱、粮等货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国际港口大会上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之港”。在港口生产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搞好国有企业,光有正确的决策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为本,弘扬正气,使全体员工对企业信念坚定,感情深厚,加倍珍惜,勇于奉献。没有好的风气,再好的决策也只是空中楼阁,得不到落实。风气不正一事无成。我们首先从干部队伍抓起,十几年来,始终大力弘扬以“一心为民,造福员工”为核心的“六种风气”,培养领导干部的共产党人之德,驾驭市场经济之才,以人格的力量激励人。尤其是从自我做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几十年我一直住在一套与普通员工一样的住房里。担任局长十几年,为全局员工购建了7000多套住房,实现了人人有房住,我最后一个调整了住房。我带头不买小轿车,不用公款买手机,不装修办公室,省下钱来加快港口建设改造和改善员工生活。长年加班加点,不休节假日。员工自发出资25万多元,职代会多次通过决议,要求重奖我们,我们都分文不取。我以把青岛港建成一个充满亲情、人气旺盛的大家庭为目标,对员工象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坚持“员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积极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年年提高员工收入,年年组织开展健康休养,健康查体,年年为员工发放生日蛋糕等好事实事。十年转岗分流近万人,没有将一人推向社会。对离退休老同志年年“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日走访慰问,以情感的力量温暖人。做决策办事情,我都坚持以“员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倡导建立起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劳动调研、星期六接待员工来访、定期请员工代表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队务管理十公开等十四条民主管理渠道。让员工当家作主,在青岛港心顺、气顺、劲顺,以民主的力量凝聚人。在员工中,我们大力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五学活动,以真理的力量启迪人。把青岛港办成一座大熔炉、大学校,培育学习型港口和个人,使青岛港不仅出产品,更要出人才。
通过发挥人格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民主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我们在港口树起了浓厚的正气。广大员工自觉做到“港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工作任务再难也要完成”,积极创建满意岗、放心岗。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责,每逢恶劣天气都纷纷赶回港上,保护港口和货物的安全。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无怨无悔。成为一支信得过,靠得住,一呼百应,敬业奉献的忠诚员工队伍。实现了青岛港十几来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站在亿吨大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新的目标,带领青岛港万名员工,大力“实施一大转移,发展两大中心,建设八大工程,带动十大关联产业发展”,(即实施外贸集装箱由老港区向新港区的战略性大转移;培育发展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进行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等八大建设改造工程;带动港口国际旅游等十大关联产业发展),在“十五”末把青岛港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吞吐量达到1.5亿吨,其中集装箱达到700万标准箱;并力争2010年完成吞吐量2亿吨,其中集装箱达到1000万标准箱,实现第二个亿吨的大跨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