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对于上海新一轮的发展来说,需要大力提倡一种 “闯海”精神。日前上海市举行的 “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呼吁不由令人眼前一亮——上海要紧抓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培养海洋精神,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增长。
深入大海振兴远洋渔业
代表民革上海市委发言的李世耀委员说: “上海远洋渔业企业受长期投入不足所限,船只和设备陈旧落后,企业规模和经营实力始终不强。”然而危中有机,受金融危机影响燃料油价大幅下跌,世界船舶制造业不景气,船舶购置成本降低,这都使得远洋渔业的拓展成本大大下降。在李世耀委员看来,如果措施到位,预计在3年内上海远洋渔业的捕捞量能增加一倍。“总之,目前正是上海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良好时机”。
远洋渔业涉及资金、装备等方面,单一部门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因此,李世耀委员建议,对企业采购国产大型拖网加工船和金枪鱼围网船、探捕资源和拓展后备渔场等应给予资金支持,并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同时,建立远洋渔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调动企业、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促进远洋渔业产业链的科技运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远洋渔业自主创新能力。
错位竞争发展海洋旅游
上海从一个具 “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的大都市,如今,上海能否抓住机遇,发展好海洋旅游呢?
对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巡视员、市人大代表张有份给予了客观分析。他认为,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 “蓝天、白云、沙滩”的海洋旅游景色不同,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海水比较浑浊。同时,上海海域面积远远小于其他海洋资源丰富的兄弟省市,客观上制约了上海海洋旅游的发展。
不过,上海却可以另辟蹊径。张有份说,他早就建议上海尽快规划研究建设“海上城市”,拓展城市空间。而建造海上城市的材料,可用城市固体废弃物 (建筑垃圾)和海上疏浚物,以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张有份代表的这一建议与李世耀委员不谋而合。李世耀委员也在发言中建议,利用国际大都市地位和港口条件,发展邮轮经济;筹划、推进海上城市建设,打造上海新的海洋标志性建筑和旅游亮点。
整合科研力量为“闯海”提供后盾
发展远洋渔业也好,尝试海洋旅游也罢,上海要开发各类海洋资源,大胆 “闯海”,必须依托坚实的科研技术力量。为此,代表和委员们呼吁:要整合科研力量,提升上海海洋科技地位,为 “闯海”提供坚实后盾。
据了解,目前,国家正计划在南方筹建第二个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各地都在努力竞争。
为此,代表、委员们建议:首先要做好规划,明确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上海海洋科研资源,协调分属不同系统的高校、科研和企业单位,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从而促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和海洋产业升级。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