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跃上海岸集体“自杀”?噪声污染是元凶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18-10-30 16:19:39 

  一提起噪音污染,人们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的总是喧嚣的城市,几乎没人会想到静谧的海洋。其实,静溢的海洋一样也有噪音污染问题。当一群群鲸鱼集体跃上海岸“自杀”,人们唏嘘纳闷,究竟是谁惊扰了它们?

  当巨轮驶过,同时,科学家根据建造海上风力发电厂时水下打桩机对宽吻的影响研究也表明,距打桩地点100米范围内的宽吻海豚,其听觉器官会受损伤;50千米范围内的宽吻海豚,或行为不正常,或被迫规避惊慌地逃跃出水面,可见噪声“扰民”之重……这些,都有可能是噪音污染惹的祸。

  噪声污染,迫使鲸改变习性

  噪声会使海洋动物改变生活规律,如改变浮游和潜水规律、更改音量和节奏等发音的形式,甚至导致它们无法避开障碍物而发生“致命”的碰撞。譬如,白鲸这类会发声的海洋哺乳动物,对噪声污染的反应最为强烈。在距离船舶50千米时,白鲸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如迅速游离船舶,游出水面呼吸,改变潜水时间。长期受此影响后其种群中个体数量减少,发声会更加尖锐等。

  据科学家研究表示,声呐产生的噪声会干扰鲸和海豚自身利用声音捕食的能力,使某些鲸类特别是突吻鲸受到惊吓,促使它们冲出水面,造成危险的后果。

  海底打桩,让海豚听力受损

  海洋动物暴露在高强度的声音之下,可能导致暂时性听觉缺失或灵敏度减弱。而当声强足够高时,会导致动物听力永久性缺失,或灵敏度永久性减弱。

  同时,科学家根据建造海上风力发电厂时水下打桩机对宽吻海豚的影响研究也表明,距打桩地点100米范围内的宽吻海豚,其听觉器官会受损伤;50千米范围内的宽吻海豚,或行为不正常,或被迫规避。

  低频噪声,引发生物器官病变

  曾经有一项对87只头足类动物暴露在低频噪声环境下的研究实验,这些头足类动物中包括两种鱿鱼、一种章鱼和一种乌贼。实验结果是这些动物当处在频率50到40赫兹、声强在157至175分贝的噪声环境下两个小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样的噪声环境大体与与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所产生的噪声相似。

  实验结束后的动物解剖发现:立即解剖的动物出现了平衡器损伤迹象,细胞的微小毛发状结构消失;96小时后解剖的动物遭受的损伤更为严重,其平衡器出现明显大洞。生命最后时刻受测的动物,则只微微移动身体,不再游动、进食或者交配。

  船只声纳,可致海洋生物死亡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认为,军事声纳产生的噪声轻则影响海洋生物的长期行为,重则导致其听力丧失甚至死亡。研究显示,声纳与鲸的死亡率之间关联紧密,由中频声纳试验导致的鲸大量搁浅及死亡事件,正在不断发生。

  早在1996年5月,美军在北约的一次演习中,14头剑吻鲸在希腊海岸搁浅;2002年7月,66头领航鲸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鳕雪角集体自杀,原因同样与声纳实验有关;2009年3月,有过往船只在南海打开声纳后不久,就在声纳作用范围内的香港海岸边,出现一条长逾10米的成年座头鲸迷航搁浅。

  总之,海洋噪声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很大,后果是多方面的,且比较复杂,有连锁反应。为了保护海洋生物,我们应该尽快制定好海洋噪声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等,为它们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还给它们一个原本美好的家。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kepu/biology/2018-08-05/5240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