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与“长三角”社会变迁

来源: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0-25 16:17:10 

■石晶晶
  近日,海洋文明与近世以来的“长三角”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苏智良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海洋文明对于“长三角”地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构建以上海为中心、涵盖长江口和杭州湾两大湾区的“大上海湾区”的现实意义。苏智良说,随着“湾区”概念的提出,我国确定“大上海湾区”战略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大上海湾区”涵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地区,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上海为首的湾区区位优势突出、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巨大、新兴产业集中、内部功能协调且文化底蕴浓厚、人才优势显著。加强对该地的研究探讨既是顺应时代潮流,亦是学者应有之经世济民的责任。

魏楚雄:近代上海与广州历史角色对比
  苏州大学讲座教授、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顾问魏楚雄教授作了“比较上海与广州的历史角色及其现代意义”的主题报告。
  魏楚雄提出,中国拥有并不连续的海洋文明,这种不连续的海洋文明于中国整体发展的意义究竟为何,是值得探讨的。
  广州的贸易地位早在汉朝就已有官方资料记载。明朝,到广州贸易的葡萄牙人拓展了4条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国际贸易路线,这4条路线将与广州相关的内地市场都纳入了世界经济的体系。清代,“广州贸易体制”使广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尤为突出。通过远途贸易和技术人才输出,广州不仅刺激、促进了“珠三角”以及全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导致了专业化分工、商业化和生产模式的转变。
  与广州不同,上海的近代化进程是在西方人到来后开始的。市政基础设施的近代化、较完善的公共事业和租界的存在使上海成为“一个在中国最理想的投资和居住场所”。但由于上海开埠初期主要商品是鸦片,当时其对“长三角”和全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真正推动上海近代化的应当是洋务运动。
  由于鸦片战争的冲击,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研究发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全国同步的,它具有地区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我们需要对区域历史进行更多更深刻更全面的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今天长三角、珠三角或京津冀各自不同但又相关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

于新娟:海外贸易对近代江南棉业的促进与挑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于新娟以棉业为例,就“海外贸易与近代江南乡镇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在场学者进行交流。于新娟分析认为,近代五口通商以后,海外贸易与江南棉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使其承受了来自外部更剧烈的竞争压力。
  海外棉业的原棉在品质、数量、购销环境以及税收政策方面有着很多优势,而彼时江南原棉的产量、品质、生产技术、农民的植棉观念等方面均较前者落后。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各界纷纷行动,政府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税收政策等方面做出一定努力;行业协会积极动员;一大批科学家、农学家、植物学家纷纷著书立说,促进棉业知识和技术的介绍与推广。
  与此同时,海外贸易对民营经济的经营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挑战。海外贸易凭借其优质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和先进的营销策略占据大量国内市场,对本土手工棉纺织业产生强烈冲击,一部分农民选择转业,一部分农民则继续从事家庭手工棉纺织业。
  于新娟分析了江南乡镇棉业民营经济如何在西方的刺激之下实现向近代的转型。外商主导的棉业海外贸易虽不可避免地给华商带来困境,但同时也带来先进的经营方式。同时,江南棉商依托上海的中心区位优势,从海外市场充分吸收新经验。布商在面对海外贸易的冲击下也积极改变,投资经营放机布、迎合市场生产改良土布、多样化的经营。
  于新娟总结,海外贸易的刺激既使中国的传统产业遭遇困境,但同时也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近代国际贸易背景下,中国经济是沿着同时并存的多种路径实现发展的,这不能用普遍的欧洲原则进行解释。

邹振环:由小街区透视大都市
  复旦大学教授邹振环将目光投向上海城市史上并不被关注的一个“城市边缘”街区的演变,作了题为《大上海的小街区——“王家厍”“张家宅”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主题发言。邹振环利用《申报》、现代上海街区乡土志书以及近代地图文献梳理了“王家厍”“张家宅”的演变脉络,意图通过小街区的演变来透视上海大都市的历史进程。
  “王家厍”和“张家宅”这两个地名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地名不断变化,居民身份也不断发生改变,地名成为社会文明进化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社会分野和阶层分化。
  邹振环通过讨论张家宅街区中丽都花园、丽都体育会、育才公学、平江公所、夏令配克影戏院等实体地点和场所来观察街区面貌,借此来透视这一地区无形的逻辑空间。通过比较张家宅地区石库门的造型装饰,比较同一地区中不同生活阶层的差异,同时通过3个历史分期,梳理了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细数沉淀其中的城市文化。
  邹振环总结,上海城市生活史即人在上海这一特定的城市空间中活动的历史。上海城市生活史的研究,既需要大视野的宏观观照,同样也需要深入到城区、街区,甚至街道和弄堂细小的局部,没有对小街区、小事件和小人物的深入研究,城市史的宏大叙述就无法谈起。
  除了3篇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们还纵横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国际关系等多专业,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为海洋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宝贵的研究经验。浙江海洋大学的郑俊华、韩翔结合前人研究,对位于长江口南端的衢山岛从封禁到展复的过程进行了清晰梳理,提出“衢山岛从封禁到展复的历史不仅仅是国家海防政策调整的结果,更是国家政策与海岛社会互动下海岛社会自然发展的结局。韩国釜庆大学的王涛等学者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南下线路支点和必经之地——舟山群岛为研究对象,对该地的海洋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寻。
(作者单位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1025/76131.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