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海岛特色的生存环境,沿袭着一种“迎头鬃”的习俗。“迎头鬃”大约始于清咸丰年间,名称起源于闽南语方言谐音。“迎头鬃”的活动形式其实质就是渔业生产先进的表彰仪式。
“迎头鬃”活动就是每年渔汛结束时,评比出海洋捕捞作业产量最高的渔船,被评上者谓为“扛头鬃”。然后选定吉日举行“迎头鬃”仪式,届时,当地的渔行主和乡绅们率领众人给“扛头鬃”的渔船送去“头鬃旗”和“红包”,且端上用红布披盖着的大猪头一路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到“扛头鬃”的渔船老大家中。船老大领着船伙接过“鬃头旗”和猪头后,在自家中大厅神龛前祭拜,举行酒席宴请渔行主、乡绅以及渔伙等。宴会结束后,船老大和船员又一路敲锣打鼓,把头鬃旗送上渔船。祭拜船上供奉的妈祖神位,再把旗升到桅上。年成好的时候,举到头鬃的渔船和渔行还会出资请外地戏班来渔港演出,即祭拜神祖,同祝丰收,共享欢乐。据一位年已八旬老人回忆,“迎头鬃”是一项很隆重的渔事活动。
解放以后,曾一段时间没有开展 “迎头鬃”仪式,但他的技艺和习俗重新得到延承和革新,尤其是1996年以来,洞头县委、县政府在每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全县性大会上,将受表彰的渔业战线先进集体的代表和先进个人请到前排就坐,他们身上披着绶带、戴着红花,为他们颁发奖状(奖牌)和奖金后,洞头县委、县政府等四套班子的领导率领大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把这些先进集体的代表和先进个人送到渔港,同时给先进渔船送上全猪、美酒和大幅的锦旗。到渔港后,洞头县委书记、县长和四套班子成员又分别到获奖的先进渔船上,为他们升挂锦旗。近两年,表彰形式没有变,但奖励的物质却换了,不再是全猪和美酒,而是彩色鱼探仪和卫星定位仪,演化成了“开渔节”。为“迎头鬃”的表彰习俗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这就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弘扬,能催人奋进,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迎头鬃”是洞头县海洋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效地助推了渔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渔民竞争意识,增强了荣誉感,通过活动,更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融洽了渔区社会关系,使渔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从“迎头鬃”到“开渔节”等活动,代表了一种进步,昭示了一种拼搏、争先的力量,显露了海岛人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对洞头的历史和渔业生产发展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洞头县逐渐融入大都市,渔业生产逐步进入转产转业而衰退,“迎头鬃”民俗评先活动将日益淡化、简单化、甚至消失,如不加以传承与保护,必将濒临消亡。
可喜的是洞头县委、县政府已制定5年保护计划,从组织上、政策上、经费上、制度上、载体上、传承上予以保障,完善保护机制,并将保护工作列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逐步建立基层保护网络。让“迎头鬃”这一催人奋进的民间习俗得以世代相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