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蓝色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0-19 15:30:06 

发展向海经济,科技支撑必不可少。2017年以来,广西北海市加快推进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支持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建设,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实力,着力构建集群化、高端化、创新型的现代海洋产业新格局。

10月9日,记者走进北海市工业园区北海新宏恒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厂房看到,先进的数控机床、高大的冲压机、组装好的设备成品等,生产顺畅。

“我们刚设计出一款产品吸鱼泵,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董事长何信国介绍,吸鱼泵采取真空方式,全程自动化流水线,能完好保存鲜鱼,目前处于调试阶段,准备申请专利。

新宏恒达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十多年时间,从一家作坊式的小工厂,发展成为目前拥有3个大型海工装备制造工厂、年产值上亿元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已获十多项研发专利,产品遍布国内各沿海省份及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国家。

“公司发展这么快,离不开北海市有关海洋政策和资金支持。”何信国笑着说。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综合大楼屹立在海边的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内。海洋四所筹建组成员樊景凤告诉记者,该所参与申请2018年度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申报并获批两项北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广西“十三五”科技计划项目等。

海洋四所落户北海意义重大,不但吸引海洋科学家和高级人才,带来国家级精锐科研力量,而且可以形成和转化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为蓝色经济插上科技的强劲翅膀,展翅腾飞。

作为广西唯一一家海洋专业产业园,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在海洋四所带动下蓬勃发展,已引进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部湾生态环境与资源综合试验站、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暨北部湾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北海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北海研究院等近20家高校、科研机构及项目进入,研究方向涵盖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工装备及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态工程、海洋环保、海洋水产育种、南珠研究、海上安全等领域,初步搭建了海洋科技孵化、海洋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集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复合经营于一体的现代海洋生态新城和海洋创新示范城蓝图徐徐展开。

“在广西沿海三市中,北海海洋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但同沿海发达省市比,还存在显著差距。”樊景凤举例称,山东青岛蓝谷集聚了一大批海洋研究院所、科技人才队伍,孵化出大批海洋科技企业,正崛起为一座国际海洋科技新城。因此,北海必须依靠科技,加快步伐发展向海经济。

广西海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家林说:“海洋四所落户之前,广西海洋类科研机构人员不足百人。”

广西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截至转制前的2000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地方攻关项目12项,完成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5项,出版专著8部,特别是牵头完成了广西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以及广西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影响深远。转制后,该单位性质从事业变为企业,主要以承担低水平的短平快项目为主,其科研水平、综合实力断崖式下降。两名学科带头人调往深圳和海南大学工作,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纷纷调离或下海经商,至2004年末,各类专业中高级专家从80多人缩减到30人。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其他沿海省份兄弟单位如今已成长为拥有数百名科技人员的科研大所、强所,成为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杨家林惋惜地说,广西则随着海洋研究所公益类研究学科的撤销,一些海洋基础调查项目不得不借助外省的海洋研究力量进行。

“希望自治区支持海洋研究所恢复成立原来的公益类基础研究部门,为广西和北海向海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杨家林说。

对于北海海洋科技的发展,樊景凤建议,北海市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在海洋科技人才引进、成立海洋项目库、创新平台构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构建符合北海发展特点的海洋科技发展体系。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oceanol.com/epaper/content/201810/19/c6812.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