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报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8-10-19 15:08:28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省在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发展方式分散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我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所面临问题主要包括:

(一)海洋产业机构仍需调整。

我省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仍占海洋经济总量的60%以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其中,海洋渔业所占比重最大,其后依次是海盐业、海运业、修造船业、海上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滨海砂矿业。新兴产业占比较小,如海水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可见,我省海洋传统产业占比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主要指第二产业)成长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多空白,海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海洋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还导致了渔业资源的相对匮乏。近年来我省依靠扩大渔业规模提高海洋经济总量,致使近海渔业资源状况严峻,一些传统的大宗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代之以上层鱼类及头足类为主,近海捕捞业的衰退势必会制约我省海洋产业发展。

(二)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虽然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实力较强,但还远不能满足海洋开发的实际需要。山东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方面,但该产业缺乏独立性,只能作为养殖业服务的配套环节,其终极产品难以完全体现高科技的价值。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产品种类少,新产品开发缓慢。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仅局限于海洋科学,而与海洋科学相结合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涉及的电子、生物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激光等领域创新较少。此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项目产业化速度慢,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问题。

(三)海洋资源利用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我省海洋产业结构明显失衡,较侧重于第一产业如渔业和养殖业,而采矿业、水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发展相对不足。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严重不足,将导致资源性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资源匮乏的困扰,如因过度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尽管近年来采取一些列措施恢复近海渔业资源,但违犯休渔禁渔规定的滥捕现象仍时有发生,加大了渔业资源的恢复难度。此外,海洋资源所有权权属观念模糊,任意占用海洋资源的短期开发行为严重,家具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海洋科技与人才面临矛盾和挑战

科研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央驻鲁(青岛)科研院所是我省涉海科研主体,我省海洋科技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在青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地质研究所等),这些国家院所从成立之初,其定位就是国家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地方海洋科技资源相对薄弱,虽然省里也有部分涉海科研机构,但无论从人才层次、人才数量、科研能力、科研经费上与中央驻鲁科研院所都有较大差距。我省区域内的海洋科技资源目前仍处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状态,资源共享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文献、数据资料重复浪费,共享水平低,面向行业服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开放程度不高,海洋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形不成合力的问题突出。

海洋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海洋人才队伍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我省快速发展的海洋事业和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海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普通理论型人员多,海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型、创业型人才匮乏;三是直接服务、扎根于基层的高层次人才短缺,高层次海洋人才数量偏少,我省涉海企业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在优秀人才的引进上政策还不够宽,在人才使用上缺乏竞争机制等。

二、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第一,充分利用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科技资源等优势,规划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省内开发区在整个蓝色经济区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相关区域内实行省管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经济区域规划布局,加大全省宏观调控,加强区域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努力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区域合作的运行机制。在内部运作上,要明确行政区划,理顺管理权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开发区积极性,放开搞活区域经济,带动蓝色经济区发展。

第二,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契机,紧跟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以平等互利为基础,通过区域协作,实现垂直分工和水平合作,加速海洋资源整合,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手段。要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长效机制,重点完善海陆环境管理部门协管机制,加强全省沿海监测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近岸海域的现代化环境监测网络。实施重点陆源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加强海水养殖、船舶排污及港口环境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定期预报制度。加快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点海域、海湾、主要海洋功能区全天候常规环境监测,从而加强污染控制,改善海洋环境。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比过重,因此应加速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积极向“三二一”结构形式转变。首先,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海洋交通运输业可以带动电子、机械、造船等相关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其次,加大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推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船舶制造、油气开发、海水化工等产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达国家海洋第二产业产值能占海洋产业产值的一半,因此,应加大第二产业技术开发力度,并迅速投入使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第一产业发展应以保护海洋环境为前提,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

(三)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水平

针对山东半岛海洋科技的矛盾和不足,要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新格局。加强与省内外著名院校、研究机构及大公司、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采取技术联姻、知识共享、合作开发的方式,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科技资源,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引导海洋与渔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振兴海洋、科技先行,当今世界的海洋高技术正面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海洋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重点解决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战略问题,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科学的核心创新能力,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

第二,整合资源,探索与部门、地方共同推进的运作机制。目前,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重复立项的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科研力量也相对分散,必须实现人才、经费和设备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实行联合、开放、竞争、聘用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贯彻学术民主、团结协作的原则,探索与部门、地方共同推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研究所、大学和地方科研单元及相关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

(四)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在增强人才和智力支撑能力、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围绕蓝色经济区的打造和建设,我省应进一步加强海洋学科体系建设,巩固发展我省在全国海洋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切实强化服务功能,加快高层次、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建立健全人才智力培养支持体系,从而为编制储备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

第一,明确分工,实现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区域间的错位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高等学校要按照“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要求,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消除当前学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低质同构等问题。

第二,构建完善的海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积极发展海洋学科专业,占领制高点,巩固优势点,培育生长点,填补空白点,调整低水平的重复点。明确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区域内定位互补、层次分明的海洋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整合资源,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蓝色经济发展产业优势的目标和要求,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高等学校要根据蓝色经济产业带功能、产业链条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定位,通过校内资源的整合、集成,优化专业布局,构建相关学科专业群,培育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五)坚持海陆统筹,突破海河联动,建立海、陆、河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从海、陆、河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海陆河统筹联动,统一谋划和规划山东半岛海水网的规划与发展,全面修复已有入海河流体系,连通河流之间的水资源共享和水运网络,为蓝色经济由海向陆梯次推进注入河脉,加速融合,促进海陆、海河一体化进程;同时将“胶莱人工海河”作为河海统筹重大战略项目与国家同步推进,积极支持推进海陆、海河一体化治理工程的预研工作;三是通过推动河流整治和生态修复,促进近海海洋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通过沿河通道建设推进海陆运输网络建设,形成与沿海、沿河、沿路物流网络协同的运输体系,通过沿河城市与区域景观建设提升海陆经济一体化意义上的区域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竞争力,通过重大预研工程聚焦国家及国际投资,拉动半岛蓝色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

(六)继续推行并深化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海域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探索建立中国海洋产权交易所,培育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出让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而促进海域使用的公平竞争,提高海域使用效率的提高,促进国有海域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廉政建设。

(七)深化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海洋管理体制。

在我省“海加渔”形式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巩固、加强和完善,通过机构改革,赋予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洋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岛管理等职能。同时借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经验,对于目前我省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的四支队伍(海监、渔政、船检、渔监)进行整合,建立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从而提高执法效能,降低执法成本,更好的服务于蓝色经济区建设。

加强和完善我省海洋综合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议成立山东省海洋规划研究院、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院等为海洋综合服务的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机制,并在海洋管理体制方面进行适当性变革,出台鼓励集中、限制分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对于集中集约用海地区在用海指标上进行倾斜,优先予以保障;减免集中集约用海区的海域使用金、生态补偿费等;对于集中集约用海区外的分散用海项目提高门槛,限制审批;对于异地开发的“海上飞地”实行支持性的财政政策等。

(八)探索建立现代渔业园区

结合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提升,在全省各地水产养殖相对集中区域,以设施完备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产业一体化为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建设一批布局科学、装备先进、技术领先、经营体制完善、产业化水平高的现代渔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融合、辐射效应,提高产业运营水平。建议政府加大对现代渔业园区的政策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

(九)弘扬齐鲁海洋文化,发展蓝色旅游产业

在巩固传统滨海旅游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半岛“无障碍滨海旅游区”建设,着重打造“黄金海岸”和“旅游度假胜地”两大品牌,积极开发海岛生态观光、滨海游艇、海上垂钓、海底潜游和休闲渔业等集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区,重点加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岸带自然保护区和滨海历史文化景点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办好北方妈祖文化节、风筝节、福地母爱文化节等活动,促进海洋与海岸带旅游文化蓬勃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