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气界面浮标应用又获新进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17:39:12 

      本报讯(记者 方正飞 通讯员 陈吉祥)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开展的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业务化试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在经受了超强台风“山竹”的考验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运行状态良好,测得的风速、海表面流速等数据,与MF14003大浮标观测数据高度吻合。此次观测运行结果客观反映了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充分证实了浮标较强的抗风浪能力以及在极端海况下的准确观测能力。

  海洋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2018年全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方案》任务安排,技术中心承担了“大洋航线志愿船观测”任务,于今年8月18日搭乘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业务化试应用工作。为验证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恶劣海况下的生存能力,在充分考虑南海季风变换和海洋环流作用的情况下,将1枚浮标布放于南海北部、吕宋海峡口附近,以捕获经吕宋海峡的台风。

  其间,浮标准确捕获到两个台风:一是9月7日生成于热带太平洋的超强台风“山竹”;二是9月10日生成于吕宋海峡附近的“百里嘉”,为两个台风先后经过同一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对于超强台风“山竹”,浮标准确获取了其进入南海前、中、后对南海北部造成的影响,捕获了风速从5米/秒持续增大到40.3米/秒(13级)并一直维持35米/秒(12级)量级的整个过程,获取了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水温、海表面流速等数据,经分析,数据符合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理论认知。

  MF14003大浮标9月16日9时实测最大风速为33.9米/秒,海表面流速为1.71米/秒;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在相近时刻风速观测平均值为31.9米/秒,海表面流速为1.5米/秒,两者吻合度和一致性较高。

  至今,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已经历了2个热带气旋过程,1个超级台风(“山竹”)过程,浮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表明其已具备了业务化观测能力。

  据了解,今年5月,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完成与国际标准锚系浮标的比测试验,比测结果高度一致,充分验证了浮标海气界面关键气象水文数据的科学、准确获取能力,标志着我国浮标技术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1010/75867.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