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宝箱”里的秘密——记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一次箱式取样作业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19 15:54:32 

■ 本报特派记者 兰圣伟


  当地时间9月10日3时30分(北京时间9月10日21时30分),正在东太平洋中国五矿合同区执行调查任务的“向阳红03”艉甲板灯火通明。尽管此时已是深夜,但甲板上依旧人头攒动一片忙碌。

  “我们刚刚完成重力柱取样作业,获得了一根长约4米的沉积物样柱。按计划,科考队马上要进行箱式取样作业,获取合同区深海资源样品。”正在忙着吊运设备的作业组长朱志敏告诉记者。

  作业使用的设备从外观上看,如同一个长方形的铁皮“箱子”,箱式取样器因此得名。在作业过程中,箱式取样设备在地质缆的牵引下,通过自重沉入深海,触底后释放底铲,抓取多金属结核、表层沉积物和近底海水样品后封闭箱体。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宝箱”,其优势是:取样效率高,可满足多学科调查需要。

  4时许,橘红色A型架在夜幕下缓缓伸出去,在地质缆的带动下,重达1.2吨的箱式取样器成功布放入水,直插5000米深海底。

  500米、1000米、2000米……值班队员密切关注着电子显示屏上的数字变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连续沉降,操控缆速的队员根据地质缆张力变化和甲板缆绳松紧作出判断——箱式取样器顺利触底。

  “设备取样完成,收缆!”对讲机里传来指令。

  随着地质缆的快速回收,装满“宝贝”的箱式取样器徐徐“返程”。7时许,灿烂的阳光洒在广阔的海面上,箱式取样器慢慢露出水面,满载而归。

  “出水啦!”早已守候在艉甲板的值班队员高声喊道。

  A型架高高竖起,队员们紧紧拉住止荡绳将笨重的“宝箱”稳稳回收至艉甲板。

  尽管连日来科考队多次开展箱式取样作业,但是从数千米海底获取的样品即将呈现在眼前时,还是让科考队员兴奋不已。他们聚拢到艉甲板,等待着“宝箱”开启的那一刻。

  打开箱盖,箱子里的“宝贝”露出真容:20多厘米的清澈海水下方,只见一颗颗形如土豆的黑褐色多金属结核,密密麻麻散布在“淤泥”里。

  “多金属结核又称铁锰结核,富含铁、锰、铜、钴和镍等金属元素,是重要的深海资源。它的形成和生长是一种非常缓慢的地质过程。”大洋50航次B段首席科学家李小虎说,通过箱式取样可估算出取样站位多金属结核的甲板覆盖率和丰度,了解其在海底的分布特征和结核金属品位。

  箱子里的海水和“淤泥”也同样珍贵,其中生活着大量底栖生物,通过过滤和后期实验室观测,可帮助科研人员深入认识深海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特征。

  “黑暗、阴冷的深海洋底,沉积速率极为缓慢,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淤泥’,记录着丰富的海洋地质变迁信息,有助于揭示区域海洋地质演化历史。”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浩博士说。

  在深海科考作业中,箱式取样是一种在深海盆地应用广泛的调查手段。接下来,科考队还将在中国五矿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实施多个站位的箱式取样作业,详细了解矿区结核覆盖率、丰度和品位变化,以及深海生物多样性等深海资源环境特征。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19/75605.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