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追“核”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17 14:58:57 

本报特派记者 路涛


  9月11日18时11分,“雪龙”船航行至白令海海区。张飞和他的队友钟强强又一次利用表层海水走航系统采集了100升水样。至此,他们已采集样品150桶,体积超过9920升。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大半个航程过去,他们预处理过的样品已将两个大塑料箱装得满满当当。
  这些采到的海水样品,来自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北冰洋中心区以及中心区冰上。他们还采集到了北极地区的沉积物、沿途大气中的气溶胶,连同海水样品,三者成为北极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水平的主要监测对象。
  环北极国家和北极外围国家在北极地区开展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调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为监测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来源于该核事故放射性物质影响,众多国家在北极地区开展了相关调查。2017年,在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中国决定开展北极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业务化监测。张飞所在的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承担了这一任务。该实验室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立即在我国所辖海区及西太平洋开展了大量监测。在“八北”航次中,他们在白令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铯-134”的踪迹。由于这种元素半衰期只有两年多,这一发现表明,福岛核事故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已经到达了白令海。
  为评估北极海域海洋放射性环境水平,了解人工放射性核素在极区海域的分布及其迁移、存在形式以及对生物资源的辐射影响,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就这一环境问题继续开展监测。
  张飞和钟强强作为这一项目的现场执行人,在过去的52天里,始终与瓶瓶罐罐打交道,在白令海、白令海峡以及楚科奇海等重点海域,他们加密采样站位,加大采样体积,以进一步考察来源于福岛核事故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极及亚北极的传输和分布。
  令张飞感到遗憾的是,此次即便在海洋中检测出人工放射性核素,目前也尚未有可行的修复措施,只能依靠洋流的输运扩散稀释。因此,人类活动对北极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
  张飞说,几十年来,人工放射性物质一直污染着北极和亚北极区域,如在北半球进行的核试验、欧洲核废料处理厂液态废水向海洋的排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核潜艇事故放射性污染等。这些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的影响,使得北冰洋局部区域的海洋人工放射性水平较其他大洋区域要高。
  今年是中国在北极开展人工放射性核素业务化监测的第二年。时间较短,不过张飞相信,随着该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对于北极海洋环境的放射性水平必将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放射性核素研究在大气、海洋、地质、冰川冻土(极地)等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人体并无大碍。有的人由于对此缺乏足够的认知,谈“核”色变,其实大可不必。钟强强认为,放射性物质无处不在,且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伴。如人们在呼吸时会不可避免地吸入空气中的氡、铅、铋和钋等放射性核素,在饮水和食用食物时也会摄入镭、铀、钾、钙等放射性核素。但天然环境下放射性物质由于活度很低,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微乎其微。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17/75566.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