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上演“海底直播”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17 14:17:55 

■本报特派记者 兰圣伟
  5000多米的海底什么样?
  当地时间9月11日~12日,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在东太平洋中国五矿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深海摄像照相测线作业。通过万米光纤数据传输系统,“向阳红03”船上同步直播了海底观测作业。一个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展现出来。

大海里也“下雪”
  11日8时许,伴随着东太平洋灿烂的朝阳,执行此次观测任务的6000米集成化光学拖体顺利布放入水。
  “集成化光学拖体如同在海底装上了一双“眼睛”,可在水下6000米海底摄像和拍照,并通过光纤系统将实时采集、记录的数据传回实验室。”科考队员谢维告诉记者,该光学拖体从外观上看就像一个铁笼子,里面装载了高清摄像机、照相机、姿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是一种高度集成的海底观测作业平台。
  光学拖体入水,船载地球物理实验室的人陆续多了起来。两台电脑屏上随即出现了一个蔚蓝世界,飞舞的银白“雪花”在镜头前快速划过。
  随着设备下潜,纷纷扬扬的“雪花”如影随形,时而细密,如腾空而起的尘埃;时而稀疏,如夜空划过的流星。
  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磊博士介绍,这些“雪花”又称“海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深海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破碎细胞、浮游动物的粪球颗粒及各种碎屑的聚集物。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在海水中形成了像雪花一样的絮状物,并慢慢向深海沉降。
  两个小时后,光学拖体顺利着底,抵达5000多米的深海。在灯光的照射下,神秘的太平洋海底风貌渐次露出真容。

太平洋底“放风筝”
  与陆地一样,太平洋深海既有起伏的山峦,又有广袤的平原。科研人员不远万里寻找的多金属结核,就散布在克拉里昂—克里伯顿断裂区广阔的海底平原上。
  10时30分,“向阳红03”船按照预定的测线开始缓速行驶,拖曳着拖体在离海底2米~5米的高度观测。
  那是一片如荒漠般的灰白海底。镜头所及均是胶状沉积物以及散落其间的黑褐色多金属结核。
  “事实上,看似平坦的海底并非一马平川,林立的巨石和突然出现的陡坡都会危及光学拖体的运行安全。”“向阳红03”船实验室主任彭洪武说,必须要时刻关注海底地形变化,及时控制缆速,调整拖体与海底的距离。
  “直播”开始不久,显示器中出现了几块黑色巨石,实验员杨煜手握操纵杆,迅速将拖体高高拉起。紧接着,一处陡峭的山坡横在前面,在场所有人几乎惊叫起来。只见杨煜不慌不忙,再次收缆将设备提起,顺利翻过陡坡。科考队员们一边紧盯着显示器,一边快速记录镜头捕获的海底景象,以及时间、经纬度、水深等数据。

探访“深海居民”
  黑暗、寒冷、高压的海底世界生存环境恶劣,却是众多“深海居民”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乐园。
  一只拖着长长胡须的红虾闯入画面,倒映在灰白色海底,一条白色鳗鱼迅速从镜头前游过,紫色的海参、白色的海绵、蓝色的海葵、灰色的海星……5000多米的黑暗世界,五彩斑斓的生命依然繁荣。
  神秘的海底世界生活着哪些种类的生物?它们如何适应残酷的生存环境?又有何种独特的生理机制和特殊基因?这些都是海洋生物学家仍需不懈探索的科学之谜。
  入夜,“海底直播”仍在继续。一场滂沱大雨不期而至,海面上涌浪翻滚。再看海底,依旧安静祥和。黄色小鱼摆动着柔软的尾巴,白色海蛇静静地附着在海底。海面上下,截然不同。
  12日凌晨,光学拖体告别海底缓缓上升,“长途跋涉”两个多小时,终于露出水面。灯光下,等候多时的科考队员将绳索穿过拖体钢架,成功将其回收至船艉甲板。至此,这场长达近20个小时的“海底直播”圆满收官。
  “此次作业测线长度约30公里,通过光学拖体摄像‘直播’的形式,较为直观地了解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为深入开展中国五矿合同区资源勘探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大洋50航次B段首席科学家李小虎说。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917/75558.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