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片段回放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9-05 10:09:54 

茫茫大海上,科考队员是怎样抽丝剥茧获取珍贵样品,你知道吗?

  除夕夜,为了抢抓时间窗口,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吃,就连续进行科考作业,这种敬业精神,你能理解吗?

  年复一年在海上执行科考任务,相隔万里向女友求婚,这个故事,你听说过吗?

“向阳红10”船停靠舟山码头

  今年8月12日,“向阳红10”科考船历时250天、航程超过29800海里,顺利返回浙江舟山港,标志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圆满收官。本航次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创造了我国大洋科考的新纪录。丰硕的科考成果背后,是队员们在茫茫大洋上的努力与坚持。

  找矿不易贵在坚持

  7月13日,“向阳红10”船一路劈波斩浪抵达作业区,距离西北印度洋中央裂谷20公里处。

  “这个地方的构造区域已经没有了热源,并覆盖较厚的沉积物,是否在这里开展调查咱们再讨论一下。”大洋49航次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王叶剑拿着该海域的地形资料与科考队的技术骨干开始认真研究起来。

  历次大洋科考中,对洋中脊热液系统的调查和发现多集中在距离中央裂谷10公里的范围内,还从未在距离中央裂谷20公里的海域开展过调查。在综合分析该区域三维地形后,大家一致认为该区域具有发育热液系统的构造条件,值得开展调查。

  随后,科考队仅用了1条测线、6个小时就拖到了海底矿物样品。但是,看着这些样品,王叶剑却皱起了眉头,一眼看去这都是一些貌不惊人的黑石头。

科考队正在进行“潜龙二号”

  “找矿不易,贵在坚持。”王叶剑暗下决心,不能放过一点儿希望,“咱们把石头挨个敲开,看看到底有没有符合研究用途的样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科考队员挨个敲开样品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典型的成矿后期产物——绿色孔雀石,以及典型的成矿早期产物——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围岩。

  科考队在“宝船”热液区的新发现创造了距离西北印度洋中央裂谷最远20公里区域发现新热液系统的新纪录,为我国科学家创建洋中脊热液系统构造控矿新模式提供了资料支撑,也为洋中脊热液活动调查提供了新思路。

  “新发现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海洋二所历年组织参与大洋科考的丰富实践和理论研究。”王叶剑说,“只有这样才能在重新选择调查靶区时,遇事不慌、心中有数。”

  在第五航段科考中,科考队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丰富的经验在“天休”热液区东侧新发现了一处高温热液喷口群,获得了热液活动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的新认识,将“天休”热液活动的分布范围拓展了近1万平方米。同时,首次获得了20米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和大洋核杂岩连续剖面的岩石样品,验证了该热液成矿系统的发育受控于拆离断层,具有较高科研价值。

  一波三折探“龙宫”

  2月15日,第二航段作业,除夕当天。

  “蹬蹬瞪……”一串急促的脚步声过后,随船预报员急忙赶来告知“潜龙二号”作业项目负责人徐春晖,“最新预报结果显示,作业区海况即将变差,无法满足‘潜龙二号’作业要求!”

  “喜怒无常”的印度洋打乱了科考作业安排。由于作业区海况急转直下,原本定于大年初一过后进行的“潜龙二号”科考作业必须立即调整。根据气旋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科考队决定抢抓作业时间窗口,在除夕和正月初一进行“潜龙二号”作业。

  当天上午,科考队进行“潜龙二号”下放作业。但是由于布放过程中,“潜龙二号”的一台避碰探测计算机突发故障,布放作业被迫中止。徐春晖立刻组织人员更换故障部件,准备第二次布放。

  难题接踵而至。在第二次布放过程中,“潜龙二号”的下放位置发生了漂移。在等待母船调整过程中,潜水器在甲板停留时间过长,超过了安全保护时间而发出报警。

  “安全第一,大家别着急,慢慢来。”具有10多年科考经验的徐春晖深知作业安全的重要性,一边安慰作业组队员,一边再次梳理作业流程,全力争取第三次顺利布放。

  布放作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每次布放“潜龙二号”前,作业组队员都要重新检查设备性能和指标,不能有丝毫马虎。转眼间已是傍晚时分,除夕夜的饺子早已摆上了餐桌。“饺子等会儿再吃,咱们先把活干好。”顾不上休息,大家全力以赴进行第三次布放。18时30分,“潜龙二号”成功入水,系统显示潜水器水下作业正常。

  当徐春晖和作业组队员来到餐厅时发现,桌上的饺子一个都没动,“快来吃饺子,都在等着你们呢!”队友们一句质朴的话语,瞬间赶走了他们所有的疲惫。

  正月初一,作业区大风骤起,汹涌的海浪恶狠狠地拍打着“向阳红10”船,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工作服。科考队员顶风冒雨安全回收“潜龙二号”,获取了该区域海底热液区的珍贵资料。

  在大洋49航次中,“潜龙二号”进行了9个潜次应用,水下工作共257个小时,总航程654公里。在玉皇区、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在第14区块、白堤区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获取的近底磁力资料为研究热液区构造提供了数据支撑。

  此外,“潜龙二号”在本航次中还探索出无母船值守作业和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作业的新技能,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连续3年的深海试验和航次应用,目前“潜龙二号”已完成50个潜次的大深度安全作业,累计水下工作时间763个小时,航程2204公里,不断刷新着我国无人无缆潜水器在大水深海底的作业纪录。

  万里传情定终身

  执行大洋科考任务,少则1个月,多则几百天;海上生活单调、餐食多荤少素,还要经受住晕船考验……这些对于长年漂泊在深海大洋的科考队员来说,早已成了常态。年复一年,他们劈波斩浪探索大洋奥秘,为我国大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春节已经是海洋二所博士吴涛连续第四年在海上度过了。“连续4年参加海上科考,最愧疚的就是家人。”吴涛说,家中筹备春节事情都是妹妹在张罗,妹妹对家庭的付出远比自己要多。“这次出海特别之处是我收获了爱情。”谈起女友,吴涛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万里传情定终身的故事。

  2月14日是情人节。浙江一家电台播出一则收集一线工作者心声的启示。恰好此时女友发来信息称,两人交往后的第一个情人节只能自己过,心里有些失落。

  吴涛灵机一动,马上联系到这家电台,“我是一名大洋科考队员,现在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我想通过电台向女友求婚,希望她能答应我……”电台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到了他的女友,一段远隔万里的深情告白通过电波回响在海天之间,女友在节目中欣然应允了他的求婚。

  “当得知女友同意求婚的消息,我兴奋地从凳子上跳起来。”至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吴涛依然历历在目。完成航段科考任务后,吴涛第一时间飞回国内与女友领了结婚证,并定于今年9月举办婚礼。

  如今,这段万里传情定终身的故事已经成为船上的一段佳话。有队友开玩笑问道:“明年的春节是不是要继续在海上过?”吴涛一脸认真地回答:“如果科考任务需要,我会义无反顾。相信家人也会理解的,因为这就是我的工作,是我们大洋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大洋第49航次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为了执行科考任务,有人告别了尚在襁褓的孩子,有人无法照顾怀有身孕的爱人,还有的人没能陪伴年迈的父母。“正是有了这些无怨无悔付出的科考队员,中国大洋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每项科考成绩的取得都是大洋人砥砺前行,一代人接着一代人苦干实干换来的。”大洋49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说。

  科考队员的无私奉献换来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在90度海岭回收深海潜标,进一步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填补在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揭示了观测区的气象水文综合要素的日际、月际变化规律及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变化特征;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为评估印度洋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在大洋49航次中,科考队员以艰辛和智慧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海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