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山腰布“眼线”——大洋50航次在东太平洋海山区布放锚系潜标一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8-09 10:01:24 

■ 本报特派记者 兰圣伟


  当地时间8月6日10时许,经过两个小时艰苦奋战,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在东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布放了一套全水柱长时间序列锚系潜标,用来探察深海环境的“冰山一角”。



把2500米的“长家伙”拖下水


  早上6时,太阳刚刚跃出海面。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周喜武博士来到“向阳红03”船艉甲板。天气预报显示,作业海域风力5级~6级,浪高2.5米~3米。

  “锚系潜标布放前要做大量准备,潜标的设计、各种设备的检测、串联和捆扎须提前完成。锁扣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绳索是否脱线打结,设备参数是否正常……都要反复检查,丝毫不能马虎。”周喜武说。

  深海潜标是一种自海底至海面的锚系观测系统,海底处由重力锚固定,海底至海面由缆绳贯穿。此次要布放的锚系潜标长约2500米,缆绳上悬挂了海流计、浊度计、浮游植物采样器、时间序列采水器、释放器及浮球等设备,计划在海底工作1年以上。

  “向阳红03”船实验室主任彭洪武也早早来到艉甲板,他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对记者说:“深海环境复杂,设备工作时间长,任何潜在的隐患都可能危及整套潜标的运行安全。”

  8时,经检查,各项设备符合布放要求。“向阳红03”船驾驶台传来消息:船舶抵达预定作业站位,锚系潜标布放准备就绪,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在艉甲板严阵以待。

  海况恶劣,要把这个2500米长的“大家伙”顺利布放入水,绝非易事。


难在沉放海底半山腰


  8时15分,锚系潜标布放作业开始,长长的吊臂渐渐伸展,潜标第一个主浮球被缓缓吊起。一阵高过一阵的涌浪摇晃着船体,队员们合力拉紧止荡绳,不断调整主浮球的姿态。

  “放!”彭洪武下达指令,700多公斤重的主浮球脱离吊臂上的挂钩顺利入海。同时,队员们拉着绳索,顺着主浮球漂离的方向一点一点将串联设备的缆绳放入水。

  “布放大型设备,需要队员们通力合作,调整航速、操作吊机、控制绳速、搬运设备、挂钩止荡……一次作业下来嗓子都喊哑了。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带来无法预料的隐患。”彭洪武说。

  9时15分,浮游植物采样器入水;9时30分,时间序列采水器完成布放……10时15分,“向阳红03”船艉甲板上的红色A型架高高竖起,钢缆将重达2吨的沉块吊起,稳稳放入海中。这是该锚系潜标上的最后一个组件,沉块将沉入海底,起到固定整套潜标的作用,保证缆绳在深海中基本处于垂直状态。

  “相比海底平原,在海山区域布放锚系潜标难度要大很多。此次布放的潜标位于海山山腰位置,地形复杂。如果最底端的沉块在触底时发生翻转,可能影响其上部释放器的正常运行,导致潜标回收时释放器不能完成释放指令,整套设备就可能无法回收。”周喜武说,布放前,科考队详细研究了作业站位海底地形。


期待潜标揭开深海奥秘


  科考队为何要在此布放锚系潜标,悬挂其上的设备将揭开哪些深海“奥秘”?

  记者了解到,该海山位于克拉里昂—克里珀顿断裂区西部边缘,毗邻中国五矿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此次布放的锚系潜标将重点开展海山立体、长期环境观测,获取海山多学科数据,以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东太平洋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摸清海山与周围深海盆地之间的生物连通性、汇源关系,以及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种类组成等信息,为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锚系潜标上的时间序列采水器和浮游植物采样器可分别实现每周1次和2次持续采样。“获取的样品将主要用于颗粒物化学计量学、生物标志物及重金属和脂类等参数的测定,对于深入研究海山底层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海洋三所的王磊博士告诉记者。

  “此次锚系潜标的成功布放为获取海山区海洋水文、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等长时间序列观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弥补了船舶调查获取资料在时间尺度上的不足。”周喜武说。

  据悉,我国对该海山区的调查研究始于2017年,科研人员共完成4条加密多波束测线,并完成温盐深仪采水、原位大体积过滤等作业,为今年我国在该区域的科考调查奠定了基础。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80809/74880.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