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 | 中科院地学部刘光鼎院士去世!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院士于2018年8月7日下午18时逝世,享年89岁。
刘光鼎院士
1929年12月29日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蓬莱。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物理学报》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最具声誉的称号是“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一辈子为中国寻找石油,特别是为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所作的贡献,被称为具有“开创性”。
从事并领导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0000)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和金属矿勘探。
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理论依据。 1982、1995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的家与国
刘院士生平及成就: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
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
1964-1970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室主任。
1970-1973年,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
1973-1980年,任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
1980-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副局长。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
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95年开始担任科委攀登计划85—34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地球物理对隐伏金属矿床预测研究。
1997年开始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长期从事地质地球物理研究,通晓英、俄语言文字,曾在1953年为来华讲授地震勘探的苏联专家顾尔维奇担任专业翻译达两年半时间,并翻译《地震勘探教程》上、下两册,为填补我国地震勘探专业的教学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
刘光鼎先生历任海洋物探队队长,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在50年代末到前苏联考察了海洋物探工作,参与了前苏联黑海海洋物探工作,60年代初在国内组建了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队伍,发表关于地震压电晶体检波器频率特性的论文,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完成了中国自己的海上物探工作,与他的同事们共同编写的《渤海海底地质构造初步研究报告》被评为1965年国家科委重大成果。在后来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中,还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刘光鼎先生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积极倡导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第八、第九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当选为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同年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石油专业委员会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主编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学报》副主编。
"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 1995年开始担任科委攀登计划85-34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地球物理对隐伏金属矿床预测研究。
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编绘"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再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8年在金矿找矿中几个关键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刘院士千古!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