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历经风浪考验的老船长,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一名受过部队锤炼的军人,都有为国奉献的情怀。
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的“中远荷兰”号上,就有这样两位“掌舵者”。船长顾龙华和政委董洲,一个从事海员工作38年,一个曾当了21年的兵。他们随着“中远荷兰”号集装箱船航行在中国与欧洲之间,肩负着将上万箱货物安全、准时送达的使命,在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书写新的故事、做出新的贡献。
“当船长,做一天学一天”
“小学四年级时,我在黄浦江边的修船厂看到万吨巨轮,心想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大的船!”对船的喜爱从此在顾龙华心中扎根。他于1980年从南京海员学校毕业,随后从实习生一直做到船长,驾驶的船只也由小变大,现在的“中远荷兰”号一次可装13000多个标准集装箱(标箱)。
2005年,因气象信息未能准确预报,他驾驶的一艘散货船在太平洋遇上了恶劣天气,巨浪险些将船打翻。后来他成功地调头顺风行驶,才逃过一劫。
“现在想起当时情景,我还会发抖。”顾龙华说,在海上,每天都可能遇到新情况,绝对不能松懈。“当船长就是要比别人想得全面一点,做一天学一天,在教训中成长。”
船长就像司令官,而政委则好比大管家,既要负责安全保卫、后勤保障、船舶党支部建设等事务,也要参与船舶靠泊作业等工作。
董洲曾在空军服役,2011年转业到公司做船舶政委。新职位和以前在部队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相似性,他很快融入了新角色。能够为国家贸易发展尽一份力,他感到很有成就。
“有过遗憾,但从来没后悔”
风浪引起的颠簸,不分日夜的值班,机舱内的高温和噪音,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通讯不畅引发的思念……海员需要承受的艰辛超出常人的想象。
远洋货轮每次出海常常是7、8个月。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出生,父母生病时不能照顾……这样的情况在海员中比比皆是。几乎所有“中远荷兰”号的船员都对记者说过,对家人的亏欠是他们最大的心结。
“有过遗憾,但从来没后悔过。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有这个准备。”顾龙华说自己习惯了这样的付出。每次跟妻子通电话,为了不让她担心,就算自己压力再大,他也会说“一切都好,放心”。
董洲说,在每年3到4个月的假期里,船员都会温情陪伴家人,弥补亲情的缺口。然而,他和顾龙华都表示,休息时间一长,反而会想念早已习惯了的船上生活。
随着通信技术发展,以前寄出去几个月才能收到的家书已被转瞬即达的短信、微信取代,每次靠岸时船员们都会跟家人语音、视频聊天。在海上手机没信号,他们可以通过公司配备的邮件系统跟家里保持联系。
“以前手机国际漫游的费用高,船员舍不得开通。这两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沿线国家的漫游费都降下来了,每天几十块钱不限流量。这给船员们带来了很大方便。”董洲说。
“海员是丝路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贸易是不是景气,我们船员一目了然,看集装箱的数量就知道了。”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顾龙华和董洲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与沿线相关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在加深。
“2013年,我们公司跑欧洲的航线,用装载量5000标箱的船就够了,后来逐渐派出10000以上标箱的,到今年已经是20000标箱的船在跑了。”顾龙华说。
据了解,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所有航线中,远东至西北欧航线的运输需求最大,当前运力最大的20000标箱级集装箱船都调配到这一航线上。
董洲说,与此同时,远东至黑海航线等新航线也开辟出来,说明中国的贸易“朋友圈”越来越大。
顾龙华表示,相信贸易繁荣会让航运企业提高效益,让海员们分享红利。同时,这也对我国海员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董洲说,相信在海员们的辛勤付出下,我国的航运事业会进一步发展。
查看原文:http://www.zgsyb.com/html/content/2018-08/06/content_897717.s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