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来自海洋的气候密码——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08-06 15:54:54 

       7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导致全球表面增暖加强》,文中从新的视角阐述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强度变化与全球表面温度变化趋势的关系,为人类理解现代气候变化机制注入了新的元素。论文的第一作者便是中国海洋大学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这是他长期进行海洋观测和数据分析,解锁海洋信息密码取得的又一成果。


     早在1999年4月,临近博士毕业,陈显尧从兰州赴青岛找工作,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海。忆起当时的感受,他说:“我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大海带给我的震撼。”他决定留下从事海洋研究。

  在兰州大学求学期间,陈显尧学的是数学,硕博连读时主攻固体力学,这与海洋科学研究所需知识基础相去甚远。面对挑战,他一面向前辈和同事请教,一面认真查阅文献,“恶补”海洋知识。受著名海洋学家、数据分析专家黄锷院士的启发,加上博士期间的训练,他渐渐摸到了从数据出发研究海洋的门道。

  在他看来,这些“海洋观测数据”犹如一串串密码,诉说着大海的特征与规律,有时和自己相像的很接近,有时又大相径庭。每当解开了这些密码,他总会有一种成功和海洋对话的成就感。

  2014年初,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急需人才,时任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赵进平教授力邀他到海大工作。由此,陈显尧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折,从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转变为一名大学教师。

  陈显尧时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有幸在40岁的年纪进入中国海洋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海洋大学,从事自己喜爱的科研事业并有所收获。

  近年来,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变暖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熟知的热词。人们发现,尽管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全球气候系统也在持续吸收热量,但全球表面温度却呈现出增暖减缓,甚至停滞的趋势。部分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由此质疑人类是否应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陈显尧从海洋温度-盐度和海面高度等一系列观测数据出发,开展了海洋与气候长期变化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并重点关注了海洋如何记忆气候长期变化的历史,如何调制气候长期变化的过程。在他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董家杰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结论认为,过去十几年间,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加强,向中深层海洋的热输送增强减缓了全球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从海洋热输送的角度揭示了全球气候变暖“减缓”的原因。

  2014年8月2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以《行星中的热量分配导致全球变暖的减缓与加速》为题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海洋学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学人》杂志用“深水炸弹”一词强调了气候系统吸收的热量向深层海洋输送的重要性,提出了该文章对气候变暖过程研究的贡献。著名气候学家朱迪斯·柯里在其气候论坛主页上评论称:“这篇文章展示了气候变暖减缓难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理查德·斯宾瑞得博士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新结果,将推动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该成果最终入选了201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这在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此基础上,2017年6月,陈显尧又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了题为《1993年~2014年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的文章,更加准确地展示了海水受热膨胀、陆地冰川冰盖受热融化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也为人类科学制订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和方案提供了参考。今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陈显尧名列其中。

  同海洋打交道近20年,陈显尧说,没学海洋之前,海洋之大,没去想;学了海洋之后,海洋之大,没法想;去过海上之后,海洋之大,不敢想。在研究和认识海洋的过程中,他始终对这片蔚蓝心存敬畏、孜孜以求。




查看原文:http://www.oceanol.com/keji/201808/06/c79742.htm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